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人与环境互动理论,研究考察了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中介效应。采用父母控制问卷、青少年人际自立量表、青少年校园排斥问卷、消极社会适应问卷对辽宁省3所中学的1209名高中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父母行为控制对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无明显预测作用,心理控制对消极社会适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人际自立和校园排斥在父母控制与消极社会适应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父母行为控制只能通过人际自立的单独作用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父母心理控制既能直接预测消极社会适应,还能分别通过人际自立和校园排斥的单独作用,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研究最终梳理出一条“父母教养→人格发展→人际反馈→适应结果”的理论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采用冲动性特质量表、青少年遭受校园排斥问卷、生命意义感量表、自杀意念量表对633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冲动性特质对高中生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校园排斥在冲动性特质与高中生自杀意念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冲动性特质经由校园排斥影响高中生自杀意念的中介作用受生命意义感的调节,随着生命意义感的增加,校园排斥对自杀意念的效应逐步减弱。冲动性特质可以通过校园排斥增加高中生自杀意念强度,而生命意义感能有效降低校园排斥对自杀意念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问卷法对955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校园排斥对抑郁的影响,以及反刍思维和特质正念的作用。结果表明:(1)校园排斥正向预测初中生抑郁,反刍思维在校园排斥与抑郁间具有中介作用;(2)校园排斥对抑郁的直接效应受到特质正念的调节,直接效应对低特质正念初中生更为显著;(3)特质正念还调节了反刍思维对校园排斥与初中生抑郁中介过程的后半段路径,高特质正念初中生的抑郁水平更低。研究以校园排斥、反刍思维和特质正念为切入点构建了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机制模型,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抑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申婷 《法音》2023,(10):50-56
宗教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也是社会治理重要的组成部分,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健全宗教工作体制机制,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协同、宗教自律的宗教事务治理格局。”现代的宗教治理有别于传统的社会管理与宗教团体自治,参与治理的各方积极主动,更多的是相互的协商共治。“它追求的目标是善治,即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利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5.
申婷 《法音》2023,(2):31-37
<正>清初佛教的各宗派,承明遗绪,尤以禅宗为最盛。有临济的天童、磬山系和曹洞的寿昌、云门系。而临济宗由于在清初出了玉林通琇和木陈道忞两位禅师,所以其势力更大一些。临济宗的僧人多出自密云圆悟和天隐圆修两系,前者习称天童系,后者习称磬山系。在顺治、康熙两朝,天童系的著名禅师较多,影响较大。雍正以后,磬山系的影响超过了天童系,成为清代临济宗的代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