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对于中国古典道家"自我"的一种新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道家中并没有“自我”这一概念,但却拥有丰富的关于“自我”的思想。该文在对照西方传统自我观念的基础上,理解中国古典道家的“自我”。指出道家的自我是一种无知的自我、无为的自我、无欲的自我;是一种顺应的自我;是一种幽默化的自我。希望这种解读在某种意义上能够丰富与发展“自我”的概念,并为心理学对于当代中国人“自我”的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2.
奚彦辉  高申春 《心理科学》2008,31(6):1424-1426
从心理学视角探究老子的自我观,指出老子的自我观本质上是一种顺应的自我;其中,顺应的前提是"明",顺应的基点是贵身,顺应的方式是无知、无为、无欲,顺应的工夫实践是致虚守静,顺应的环中则是保持自我之真、不失自身的主宰.最后,指出老子顺应的自我的理想形象,以及老子顺应的自我观对塑造健康自我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之心灵微隐而难摹,而人之存在的心结则会间或影响生命之路向。现实常人如此,历史名人亦然。心理传记作为理解个体内心生活的一扇新窗,不仅标示了心理学研究的别样路径,而且亦对历史名人的存在心结进行了细至的深描。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名人的心理传记》透过心理学视角剖析历史悬疑事件,对林徽因、项羽、武则天等八位历史名人的心理情结及...  相似文献   
4.
“撄宁”乃是《庄子·大宗师》中提出的一种境界理念,用以形容得道者不为外在纷仍所扰而能保持内在之定静心。庄子撄宁观以卮言的叙事喻显了这样的至理,即以宇宙的想象力观待万物,以虚阔之境界心映照死生,则一切纷扰都将因洞明玄览而无挠吾心。“心”有定持、主宰、正定功能,能够以其境界形态超越外物撄扰。作为心-物关系的境界化表达,庄子撄宁观的实质是要人通过“心-物”→“道-物”→“心-道”→“心-物”的认知序列实现自身的境界性升华,而至于撄宁境界之实现,则不可避免地需做知止、外物及去成心的工夫努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