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因"是道家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因者,君之纲"。道家"因"论包含有因循、因仍、因应和因凭四重内涵,其价值功用是"因则无敌"。道家"因"论作为一种"君术",强调"因臣之为"和"因民之性"两个基本面,其总的原则是"曲因其当",而核心本质则凸显为"舍己而以物为法"。  相似文献   
2.
"道治"理论的政治正当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体虚无、"道"性"无为"所昭示的"虚己无为"、"以不治为至治"的治理理念;二是针对世俗"有为"政治所彰显出来的"柔弱"之治、"无知"之治、"少私寡欲"之治、素朴纯真之治和好静无事之治;三是治理目标上的"无不为"境界,核心是百姓"自为"。但"道治"也隐涵着三个基本的悖论:"蔽于天而不知人"、"蔽于道而无以论术"、"蔽于君(无为)而少论民(自为)"。  相似文献   
3.
"让"是儒家礼治的核心价值,是礼治所以可能的价值根基,其源于"六君子"之躬行"让"德.在儒家学说之价值体系中,"让"德涵摄辞让、禅让、谦让、卑让等多重维度,分别凸显出与"争、夺、骄、私"相对立的价值内涵.但"让"并非一无限度的绝对性道德准则,正确践履"让"德必从于"仁"、授于贤、合于"礼"、利于人(国、事).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传统"让"德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中国道学能否走向世界?经过二百余年西学东渐后的文化砥砺,中学是否可以西渐并在后现代的西学中引起不一样的共鸣呢? 作为以人类生命与生存本身为价值主题与中心关切的中国传统道学,其自身的生命力是否恰恰在于对人类生命之洞彻的哲学观照和深沉的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