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周琛 《道德与文明》2008,(3):104-107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正面临着严峻的老龄问题,这是拥有庞大人口的老龄生存质量的问题。政府已逐步对于养老金、医疗保障等基本方面作出社会伦理的支持,但尚未实现全民保障,特别是关于老龄抚养从本质上未能超越家庭养老的个人道德范畴。但家庭养老也正面临崩溃,从而产生中国2500年来价值道德的重大转换。当代,老龄生存质量因其紧迫性而成为优先课题。它的解决方向就是谋求实现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的历史统一,这是借鉴康德、黑格尔的道德观以及丹麦老龄生存质量经验,结合中国老龄伦理的历史变迁及其发展成果,并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视角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中国型“超载”老龄社会中,原有的孝道、敬老等个人及家庭的道德行为正逐步缺场.关怀是人的一种需求,也是一种价值判断.老龄关怀在实质上,其公共本质是对人的实体的尊重,是对类生命的尊重.老龄关怀的内涵指向对于老龄者的实体性承认,生命个体追求向实体的回归,其根源就是对于人的本源性的一种敬畏,是对人类生命源头的敬畏.“超载”社会老龄关怀的解决,首先应阐明老龄关怀的道德哲学基础,从而可能寻求文化上的互融以实现老龄关怀难题的伦理性突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