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用《特质宽恕量表》测量了102名大学生的特质宽恕能力,并通过Flanker任务和情景回忆法评估了被试的认知抑制和人际宽恕水平,目的是探讨特质宽恕、认知抑制与人际宽恕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认知抑制、特质宽恕与人际宽恕各维度之间存在两两显著相关(除认知抑制与仁慈动机之外);(2)特质宽恕对回避、报复和仁慈动机均具有预测作用,而认知抑制则只对报复动机具有预测作用;(3)特质宽恕与认知抑制对回避动机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对仁慈动机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情绪启动与语义启动发生时孰先孰后、进行中独立平行还是交互作用、效应上孰强孰弱,还存在较大争议.这些争议的本质涉及到人脑中情绪和认知这两大基本系统的关系认识问题.通过行为观察与事件相关脑电位技术结合,在同一个实验中设置情绪启动、语义启动两种情境,并匹配可能影响这两种启动效应的因素,如信息强度、启动刺激和靶刺激的信息关联程度等,然后系统性变化启动刺激呈现的时间、SOA、实验任务等,并逐步加入被试的年龄、性别、学科专业、认知风格、情绪易感性等个体差异变量,可望直接而系统地澄清争议,深层次揭示情绪信息流与语义信息流的加工特点,并进而揭示人脑情绪系统与认知系统功能与机制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吴真 《中国道教》2008,(2):19-22
历来学界和道门提及罗天大醮,多以宋元时期的罗天大醮为重点。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命大臣王钦若详定十卷本《罗天科仪品位》,基本确定了罗天大醮醮仪的规格与框架,南宋吕元素《道门定制》、林灵真《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等科仪文  相似文献   
4.
用Morph变形方法构建家族相似性面孔部件样例,采用多级估量法探讨分类活动中面孔部件相似性判断问题。结果发现,部件样例对部件原型的隶属度及部件样例对整体原型中对应部件的隶属度与部件样例变形百分比间是3次函数关系;耳朵、脸型、眼睛等部件样例对整体原型中对应部件的隶属度小于其对部件原型的隶属度,嘴巴样例对整体原型中嘴巴部件的隶属度高于其对部件原型的隶属度。表明面孔部件物理相似性与心理相似性间是3次函数关系;整体原型中其他部件降低了耳朵、脸型、眼睛等部件样例对整体原型中对应部件的隶属度,而提高了嘴巴样例对整体原  相似文献   
5.
一、在表演游戏的道具准备中设置障碍 表演游戏道具深受幼儿喜欢,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往往被可变性和新颖性的道具所吸引,但是小班幼儿很难在分配道具之前有意识地进行分工合作。为了给他们创造合作的机会,我在游戏的材料、道具的准备过程中设置了道具数量不足、种类不够或主要道具缺位的多种障碍,诱发幼儿在游戏中的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宽恕(回避、报复和仁慈)的增长模型,以及反刍思维在人际宽恕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人际侵犯动机量表对在"一周内"遭受过冒犯行为的116名大学生的人际宽恕过程进行"每周一测"的5次跟踪测评,并使用反刍思维反应量表评估被试的反刍思维。结果 1回避和报复动机符合线性增长模型,而仁慈动机更符合曲线增长模型;2在控制了冒犯严重性、关系亲密性因素后,反刍思维对大学生人际宽恕各维度及其变化趋势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研究结果揭示了将人际宽恕各维度区分对待的重要性,同时说明反刍思维对大学生人际宽恕的适应性心理过程具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六朝以来,忠孝君亲的儒家伦理早已在道教教义与修道生活中得到内化的融合与体现.初唐政府屡次命令道士僧尼致拜父母与君王的诏令,都将道士女冠与僧尼相提并论,强令二教必须礼拜父母与君王.佛教教团为此多次掀起反对致拜君亲的请愿运动,成功地迫使政府两次放弃强令僧尼拜君亲;道团态度相对沉默,却在修道生活中实践着朝廷的政策精神.道教在致拜君亲问题上的"讷于言而敏于行",反映了道教在唐代不辩自明的国家宗教之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8.
<正>学界追述中国道观的实地调查时,一般以1931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即现在的东京大学,下同)文学部教授小柳司气太(1870-1940)的北京白云观调查为开风气之先。①1939年,时已入佛教僧籍的吉冈义丰(1916-1979)获得日本外务省中国留学资助,开始了以白云观为中心的寺观实地调查。  相似文献   
9.
吴真  孙影 《心理科学》2021,(3):682-690
职业决策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心理距离作为个体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否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偏好?研究通过4个实验,采用2(心理距离:远、近)*2(性别:男、女)混合实验设计,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心理距离(空间距离、时间距离、社会距离、假设性)和性别对职业决策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1)大学生在心理距离远的情境下更偏好选择稳定、职业声望高的职业;在心理距离近的情境下更偏好选择薪资高、专业对口的职业。(2)空间距离、时间距离、社会距离近的情境下,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偏好选择薪资高、专业对口的职业。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采用肯定和否定的表达方式呈现自我参照任务,探讨不同表达方式对自我积极偏向效应的影响。实验一中,行为数据显示,自我积极偏向效应表现的并不完整;ERP数据显示,P200波幅的结果与行为数据结果相一致。实验二中,行为数据显示,自我积极偏向效应表现得完整;ERP数据显示,P200成分上并未产生任何实验效应。综合两个实验结果,证明了不同表达方式对自我积极偏向效应的表现存在影响。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两种表达方式造成的注意资源不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