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希腊人的空间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概念上的准备1.空间经验与空间概念空间经验是人类普遍都具有的,它表现了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多种多样具体的空间关系的意识,比如方位的经验:在前在后,在左在右,在上在下,在内在外等等;再比如距离的经验:远近高低等等。当我们说“希腊人也是人,当然也有空问概念”时,我们其实想说的是,“希腊人既是人,当然就有空间经验。”  相似文献   
2.
(1)物质可分性有着多重含义。哲学史上的物质结构观不可以抽象地划分成坚持可分性与坚持不可分性两类;(2)国内哲学界流行的物质无限层次结构观,作为一种物质结构观是空洞抽象的,由之导出的物质无限可分论也是空洞抽象的;(3)国内流行的用以指导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具体物质结  相似文献   
3.
1 空间和时间向来是哲学的重要概念。从逻辑的、分析的角度看,时间的确具有与空间相似和相同的特征,这使得哲学史上大多数哲学家都把空间和时间放在一起讨论。当代把时间作为一个独立范畴加以研究的潮流,直接与哲学和科学中对时间的发现有关。柏格森第一次从哲学上对时间和空间进行区分,并把时间置于比空间更优越的地位,这具有划时代意义。时间本体从空间化的时间中突现出来。后来的时间哲学不论是现象学,存在主义还是怀特海,都继承了时间优于空间的思想,这导致时间不论在作为物的存在方式还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都获得比空间更为根本的意义。 18世纪以来进化科学的发展,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建立,宇宙膨胀模型的确认,使时间的  相似文献   
4.
试论自然哲学的学科建设吴国盛1自然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着漫长的历史,但在我国当今的学术界,自然哲学并未被当作一门学科对待。原因很复杂。我国的近代科学事业本来起步很晚,关于自然哲学的专门研究更少,谈不上形成一门学科。1956年制定的我国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将“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简称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作为一项纳入其中,标志着这方面的问题已构成了一个学术领域,需要专门研究,但它毕竟只是一些“问题”,不太象是一门学科。后来,“自然科学哲学问题”被冠以“自然辩证法”的名称,名称一变,本来是一个问题域,现在倒象是一门学科,结果在规划书上写道,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就这样,自然哲学问题、科学哲学问题在“自然辩证法”名下得以研究讨论。80年代以来,从“自然辩证法”名下独立出了一大批分支学科,其中包括“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技术哲学”和“技术社会学’等,但“自然哲学”始终没有独立出来。这并不是说没有人研究自然哲学的问题,相反,在自然辩证法界,研究自然哲学问题的人占相当大的比例。自然哲学未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主要原因是,研究者们只研究自然科学中的自然观“问题”,不把它当成“哲学”来研  相似文献   
5.
哲学中的“技术转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转向”是一个很重的术语。说哲学中存在着某种转向 ,意味着哲学重心的转移 ,意味着哲学透视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根本的变迁。从这个意义上说 ,与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2 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相比 ,“技术转向”似乎还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但是 ,我愿意借“转向”这个有着特殊命名力量的字眼 ,来唤起人们对如下发展趋势的关注 :技术正在或即将成为哲学反思的中心话题。这种中心地位表现在 ,技术不是诸多问题之中的一个 ,而是使所有问题成为问题的那种问题。也可以说 ,一切问题都是技术问题 ,而一切技术问题都不是 (狭义的 )“技术…  相似文献   
6.
把握宇宙的两种规范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人类就试图对自己所置身的宇宙进行整体的把握,当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即近代科学还没有建立以前,对宇宙的整体把握是通过自然哲学来进行的,近代科学兴起以来,自然科学的宇宙学开始在同自然哲学的宇宙论模糊的关系中发展,直到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现代宇宙学产生之后,自然哲学的宇宙论(以下简称“哲学宇宙论”)和自然科学的宇宙  相似文献   
7.
自然本体化之误吴国盛在中国当代的哲学文献中,不难看到这样的说法:探究自然界本身如何是本体论的工作,探究人们如何探究如何把握自然界,是认识论的工作。本体论与认识论课题的划分是一种元哲学的工作,但它同样基于某种哲学前提,自然的本体化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自然的本体化倾向由来已久,在我国哲学界亦根深蒂固,虽然没有出现“自然本体论”的旗帜,但自然本体论的一切观念都已被接受,并且在潜意识中发挥作用。过去十多年来,有许多人大胆探索,修改甚至突破原有的哲学体系,但大都没有意识到自然本体化倾向对他们的制约,因而表现出在哲学创新上的不彻底性。自然本体论者把自然科学所提供的自然界演化图景当作终极的实在图景,上升到本体的高度,使人成为一个派生的、偶然的、无足轻重的角色。可以鲜明的指出,自然本体论的要害在于消灭“人”,把“人”降低到“物”,把“人”“物”化。应该说,中国哲学界过去十多年的人本化哲学运动正是为了拯救“人”,突出和强化“人”的因素,它的最终目标是与自然本体论格格不入的。但是,由于自然本体化倾向没能得到彻底的清除,相反在潜意识中发挥作用,人本化哲学运动因而极不彻底,作为人本化哲学运动之中坚力量的实践本体论和认识主体论在理  相似文献   
8.
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的哲学学术辑刊《哲学门》今年问世 ,计划每半年出版一册 ,每册约 2 5万字 ,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2 0 0 0年的两册 ,已分别于 5月和 1 0月份出版。《哲学门》面向整个华语世界 ,编委会目前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哲学教学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人士组成。《哲学门》鼓励研究纯粹哲学问题、发表原创性思想、提倡哲学批评。其论文最长可达 3万字。原则上只接收电子投稿 ,电子邮件地址是journal@phil.pku.edu.cn。《哲学门》的名字有多重含义多重象征。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前身是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门”,门在这里指门类。它是中国近…  相似文献   
9.
芝诺悖论今昔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爱利亚的芝诺为了捍卫老师巴门尼德关于“存在”不动、是一的学说,提出了著名的运动悖论和多悖论,以表明运动和多是不可能的。尽管他的结论在常人看来很荒谬,但他居然给出了乍看起来颇令人信服的论证,故人们常常称这些论证构成了悖论或佯谬,不过,若细细推敲,其结论未必荒谬,其论证未必令人信服,故中性地称这些论证为芝诺论辩(Argument)最为合适。芝诺的运动论辩全部得自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的转述,有四个: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