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6~12岁儿童、13~18岁青少年和20~30岁成人被试各30名,运用McGurk效应研究范式对汉语母语者视听言语知觉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所有被试需要接受纯听和视听两种条件下的测试,其任务是出声报告自己听到的刺激。结果发现:(1)三个年龄阶段汉语母语者被试在安静听力环境下的单音节加工中都受到了视觉线索的影响,表现出了McGurk效应;(2)三个年龄阶段汉语母语者被试McGurk效应的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其受视觉言语影响的程度表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强的发展趋势;(3)13岁以后汉语被试在视听一致下对视觉线索的依赖没有显著增强,但是在视听冲突下视觉言语的影响仍然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对智力落后儿童和正常儿童听觉注意稳定性的比较研究,探索智力落后儿童听觉注意稳定性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岁智龄组智力落后儿童听觉注意稳定性较弱,低于或等于同智龄组正常儿童水平。智力落后儿童慢速和快速情境下的注意稳定性高于中速。信噪比也影响注意的稳定性,信噪比越低,注意稳定性越差。频率因素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对“残婴安乐死”的伦理审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对“残婴安乐死”的伦理学理论考察中,从目的论思维方法的角度来看,出于婴儿自身利益为优先考虑的安乐死行为具有道德合理性。而持义务论的人通常对其持反对态度。“残婴安乐死”作为一种特殊的具体的道德情境处于义务论进行道德评价的推理逻辑的有效范围之外,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从目的论立场来看“残婴安乐死”的本性:一种本质为善的“必要恶”。  相似文献   
4.
在对"残婴安乐死"的伦理学理论考察中,从目的论思维方法的角度来看,出于婴儿自身利益为优先考虑的安乐死行为具有道德合理性.而持义务论的人通常对其持反对态度."残婴安乐死"作为一种特殊的具体的道德情境处于义务论进行道德评价的推理逻辑的有效范围之外,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从目的论立场来看"残婴安乐死"的本性:一种本质为善的"必要恶".  相似文献   
5.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的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对其发育结果至关重要。发声是指儿童学会说话之前发出的声音。已有研究表明, 非类言语和类言语发声异常是ASD儿童2岁前的潜在识别标志。ASD儿童发声异常的理论解释主要有动机导向、神经运动导向、感知觉导向和社会反馈导向理论。未来研究可考虑探讨发声异常作为ASD儿童独特的早期识别标志的可能性, 加强哭声在ASD儿童早期筛查中的研究, 探索基于最具预测性声学参数集的自动学习分类模型, 探究内在动机与社会动机对ASD儿童类言语发声的影响和进一步探究ASD儿童类言语发声异常的神经机制。从而为ASD儿童的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提供更加客观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