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关健英 《伦理学研究》2007,(1):94-96,105
伦理学就是一种生活观。伦理思想史的研究需要范式的转换,即由思想史转向道德生活史,研究社会变迁视野中的道德变迁,研究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伦理关系,研究民众层面的日常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3.
"人禽之别"是孟子思想中关于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的核心命题。孟子通过对人是道德的存在,伦理关系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分别从道德形而上维度、社会伦理关系的现实维度和人的精神境界维度阐明了人的规定性和价值,回答了"人因何而存在""人的何种存在是最有意义的"等哲学问题,凸显了儒家经典的道德哲学意味,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五伦"的规范伦理学。"人禽之别"的命题不仅具有儒家思想上的学理意义,还给予现时代的人们以警醒和深思,在追求物质优越的同时,不但要警惕道德上的妥协和堕落、精神上的松懈和沉沦,更要"见贤思齐",不忘初心,做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大丈夫"。  相似文献   
4.
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其绵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传统思想文化真善美统一的特色突出地体现在伦理道德学说上。中华道德精神以其独特的韵味为人类文明增光添彩,并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全面总结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的全过程,科学地揭示和探索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公正客观地反映各家各派的真实面貌,并能以全新的视角,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以往的历史材料进行挖掘整理,力求做到对文化遗产的真正批判继承,这是摆在哲学史、伦理思想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近年来,研究者们为此做了许多有…  相似文献   
5.
6.
周人通过"德"将天与人整合起来,并通过"配德于天"和"敬德保民"的逻辑展开,富有创见地触碰到了权力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表达了周人的历史反思意识,首开中国政治伦理之先河。在周人的精神世界里,存在着两种力量的交结与撕扯:既有天帝崇拜的残余,又有人文思考的曙光;既有天命思想的纠缠,也有人文精神的觉醒。  相似文献   
7.
在汉代,如果说,汉武帝时期确立的"德主刑辅"是一种积极的统治政策的话,那么,董仲舒的"以德为国"(<春秋繁露·立元神>)则从治国理念上对这种统治政策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本文认为,"以德为国"的德治思想既是代黄老之学而兴的一种积极的治国理念,同时也是对武帝时期刑法酷烈在理论上的补偏救弊,其实质和落脚点在于以德正君.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 ,西周的德刑关系思想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天讨有罪 ,刑不可少 ;明德慎罚 ,慎重用刑 ;以德化人 ,教而后刑。西周的德刑论从头到尾都贯穿着“德治”的主张 ,对后世的德刑关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成为中国古代德刑关系思想的理论元型。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德治主义有其深刻的文化传统,与西方不同的血缘型社会网络,农耕文明重土地、重经验、重资历、重整体的传统,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结构,对中国古代德治主义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武王克商的事实促使周初的统治者反思权利更迭背后所隐藏的“秘密”,促使他们赋予权力更迭以某种思想逻辑。周人继承了殷人的天命观,将自己的历史叙事置于天命的权威之下,同时指出,天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政权更迭的过程就是天命转移的过程,“德”是沟通天命与人事的纽结。周人通过“德”将天与人整合起来,并通过“配德于天”和“敬德保民”的逻辑展开,富有创建地触碰到了权力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表达了周人的历史反思意识,首开中国政治伦理之先河。在周人的精神世界里,存在着两种力量的交结与撕扯:既有天帝崇拜的残余,又有人文思考的曙光;既有天命思想的纠缠,也有人文精神的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