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道教度牒制度,是封建政权管理道教教职人员户籍的一种特殊法制手段.这种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延续长达一千多年,是世界宗教史绝无仅有的,在道教史以及中国法制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封建政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一种特殊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2.
黄鹤楼为武汉名胜,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齐名,并称"江南三大楼阁".它临江负险,风格独异,素享有"天下绝景"之誉.历史上的黄鹤楼屡建屡毁,最后一次焚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1985年6月,经五年建设,黄鹤楼改写了百年以来有"名"无"实"的历史.每年接待数百万中外游客,是武汉乃至湖北重要的文化窗口.黄鹤楼从北宋至解放后五十年代,一直为道教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流传许多仙话及圣迹.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武汉市长春观位于武昌大东门,蛇山(又名黄鹄山)之南麓,历史悠久,景色清幽。1982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也是武汉市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相似文献   
4.
~~图说道教法物@任宗权  相似文献   
5.
黄鹤楼为武汉名胜,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齐名,并称“江南三大楼阁”。它临江负险,风格独异,素享有“天下绝景”之誉。历史上的黄鹤楼屡建屡毁,最后一次焚于清光绪十年(公元 1884年)。1985年6月,经五年建设,黄鹤楼改写了百年以来有“名”无“实”的历史。每年接待数百万中外游客,是武汉乃至湖北重要的文化窗口。黄鹤楼从北宋至解放后五十年代,一直为道教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流传许多仙话及圣迹。 一、名目繁多——黄鹤楼寻根 黄鹤楼坐落于蛇山西隅处。隔江与龟山相望。据考证,蛇山原称黄鹄…  相似文献   
6.
道教十方丛林里讲究的“钟板常住”,是讲道教丛林以钟板为号令,召集道众以及报时、安排日常生活事务。钟板交接有严格的定制,名曰:“过钳锤”。钳是互相钳接,环环紧扣,混元一气,不紊不乱,雅静肃穆,为常住之仪范,故当慎行其事。钟鼓二楼设大殿前左右两方,古有“左钟右鼓”之称。清晨称“开静”,即打开一夜之沉静,晚上称“止静”,即停止一天之活动复归于宁静。清晨先击钟后击鼓,晚上先击鼓后击钟,故又称之“晨钟暮鼓”。道教宫观里的钟一般分大钟、报钟、忏钟、帝钟四种。忏钟、帝钟用于道场中,而大钟与报钟用于开静止静。古时的钟最初为竹、…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语言文化文明的发展。是最美的语言。其在净化人类民族风尚,传播民族文化,锤炼民族性格,提高民族素质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音乐原本源于劳动,因而,音乐所反映的内容最初也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实际需要相直接联系的。正如《淮南子·道应训》中刘安引用翟煎的话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样劳动节奏和劳动呼吸声形成了音乐的最初节奏与音调。《吕氏春秋·古乐篇》说:“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做五弦琴,以来阴气,以实群生。”这显然给音乐蒙上…  相似文献   
8.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无疑将要冲击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道教界也不会例外。因此 ,入世后的中国道教将要面临许多的思考。本文特录几条 ,与大家一同讨论之。一、珍惜道教文物 ,合理管理利用文物资源我们道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宗教 ,也是惟一的中国本土宗教 ,历史文化及遗产十分丰厚。作为遗产的物质形态的文物 ,是我们道教生存发展的实物见证。一个社会、地方乃至国家 ,有了文物的装点 ,就有了历史底蕴 ,就有了文化含量。中国入世后 ,国外的商人及游人大量涌入名山大川的道教宫观 ,一次次旅游高峰的冲击 ,一次次的开发 ,对道教文物资源…  相似文献   
9.
云南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一个省,也是宗教种类最多的一个省。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境内居住26种民族,其中16种民族跨国境居住。由于云南民族众多,历史上社会政治形态复杂,自然环境特殊,保持着丰富的宗教等诸多因素,使各种宗教在云南的传播和发展获得了便利条件。云南国境线长,云南宗教与境外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研究云南少数民族信仰与道教的关系,对研究道教在南亚、东南亚诸国的影响与传播意义重大。道教入滇年代极为悠久。道教是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从四川、贵州和广西方向传入云南的。道教的传入…  相似文献   
10.
<正>《太平经》中的“戒”亦作“诫”,这是道教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道诫”。这时的戒律已十分详细,多数已涉及信徒们的修养及为人待物,同原始宗教的戒律已有明显的不同:原始宗教多重视祭祀中禁忌的戒律,而道教这时除继承这些内容并加以革新发展,以“道君”下降劝诫、警告或文告的形式来规范教团,约制行为,其戒律已有组织的功用,且偏重于修为与信仰,与宗教紧密相关。以下试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