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9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149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621篇
  2013年   209篇
  2012年   417篇
  2011年   474篇
  2010年   338篇
  2009年   343篇
  2008年   427篇
  2007年   299篇
  2006年   251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274篇
  2003年   245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77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代表了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英国道德情感哲学的理论高峰,然而,这种道德哲学却蕴含着一种可以被称为"游叙弗伦困境"的内在理论缺陷。分析"游叙弗伦困境"的表现形式、内在根源及其理论后果,探析斯密道德哲学具有的内在缺陷,客观评价包括《国富论》在内的斯密全部学说以及由斯密所代表的苏格兰启蒙学派,可以为当代道德理论和经济学理论提供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2.
周爱保 《心理学报》1996,29(1):53-57
讨论了词语使用过程中视觉使用频率和听觉使用频率的区分。通过两个实验对听觉使用频率进行了探讨。实验一通过量表评定法得到了两组视觉使用频率相同,但听觉使用频率不同的双字词,实验二利用实验一得到的两组双字词对被试进行了记忆测验,在单一的听觉条件下,发现在自由回忆,听觉再认和模糊辨听这两类不同的记忆测验中出现了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听觉使用频率自身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163个家庭为被试进行追踪研究,比较父亲和母亲童年期情感虐待经历对学步儿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内部机制的差异。在婴儿6个月(T1)时评估父母童年期情感虐待经历与成人依恋表征;14个月时父母分别报告消极共同养育关系;24个月(T3)时父母报告学步儿内外化问题行为。结果发现:(1)母亲儿童期的情感虐待与学步儿问题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父亲儿童期的情感虐待与学步儿问题行为相关不显著。(2)母亲过度投入/未解决依恋表征与消极共同养育在母亲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学步儿外化问题行为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而在学步儿内化问题行为中的链式中介不成立。父亲过度投入/未解决的依恋表征与消极共同养育在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学步儿问题行为中的链式中介不成立。  相似文献   
4.
采用道德困境判断的CNI(consequence, norm, inaction)模型,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权力感对道德困境判断的影响。实验1探讨个人权力感对道德困境判断的影响,结果显示高个人权力感显著增加被试对规则的敏感,促使个体做出道义论的道德判断。实验2考察回忆任务启动的权力感对道德困境判断的影响,发现相对于低权力感启动的被试,高权力感启动的被试在进行判断时更关注行为的结果,对规则更不敏感,这说明启动的权力感促进功利主义的道德判断,抑制道义论的道德判断。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权力感对道德困境判断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刘潞潞  卢家楣  和美  周建设  肖晶  罗劲 《心理学报》2017,(11):1414-1427
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索了乐学英语的大学生在对中、英文材料的学习、记忆及成绩反馈过程中的情绪和脑活动特征。结果发现,被试学习英文较之学习中文积极情绪更少且伴随更强的前部脑岛的激活;但当他们获得关于英文成绩的正反馈时,中脑奖赏区的激活却明显高于获得中文成绩正反馈时的情形,且中脑激活与英语乐学呈正相关。这说明乐学是"苦中作乐",人们虽在学习时并未体验到更多快乐,但其成功却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奖赏。  相似文献   
6.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要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的关键在于对德治内涵的界定.与传统的儒家“德治”思想不同,以德治国不是将某种特定的道德观强制在社会推行,而是一种示范性的伦理观,这种道德观尊重道德主体在道德上的追求与选择,它以法治为前提,强调社会主体的自主性,并倡导人们进行道德选择和实践的竞争.  相似文献   
7.
滑坡效应是指个体的不道德程度有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加剧的倾向, 即不道德行为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它广泛存在于个体自身层面以及人际互动过程中, 会影响个体正常社会交往, 甚至阻碍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滑坡效应的研究方式包括实验者操纵法和自发性欺骗法, 心理机制包括道德推脱、内隐偏差、自我非人化等, 对应的干预措施包括提升预防定向动机和塑造积极的描述性社会规范。未来研究可从心理过程和生理机制的角度进一步探讨滑坡效应的适用范围、神经干预方式等。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当时道德状况的考察及其探索"中国出路"的目的,李达不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道德的来源、特点、本质以及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而且用自己的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中国化。研究李达推进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中国化的过程及其内容,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代道德革命的发展历程,而且可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西方道德情感主义者主张人类天生的情感或情感反应能力是理解、解释和辩护道德的最终根据。但如果情感自身的合理性得不到说明,或者需要情感以外的理性概念来加以辩护,那么,以情感来理解、解释和辩护道德的道德情感主义路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难以成立的。我们需要一种有别于西方传统理性概念的情感理性概念来为道德情感主义做根本的辩护。情感理性既可以界定为一种推理能力,即通过情感反应从某些事实前提推出规范性判断或价值判断的能力,也可以界定为规范性或应当性的来源之一。情感理性的思想为近期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研究所证实。历史经验也表明,恻隐之心所产生的道德情感往往是我们判断道德是非更为可靠的标准。自然选择的理论也为情感理性的思想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王嘉理 《天风》1994,(7):29-30
三、当今中国教会:在世而不属世 1949年以后外国在华宣教历史旨一段落,中国教会开始了三自爱国合一运动。由于极左路线和文革的摧残,1979年前中国已无有形的教会。在此期间,中国信徒用家庭聚会的方式保存了信仰,并且坚持传福音,扩张神的国。家庭聚会的实质还是地方自治、自养、自传的一种教会型态,颇像早期教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