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61.
张立平 《学海》2008,1(3):161-167
诉讼证明目的,是诉讼证明主体在一定的诉讼中通过具体诉讼证明活动,对诉讼事实证明所期望达到的理想性目标或结果.诉讼证明目的具有个别性与共同性、合法性与非法性、理想性与现实性.作为诉讼法上之诉讼证明目的只能是合法性目的.追求诉讼事实的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主体的合法性、共同性、理想性目的,对诉讼事实的盖然性判断是客观真实的理想性目标在实现过程中的现实选择.诉讼证明目的之实现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包括制度条件、物质条件和认识条件,诉讼证据制度的构建应与一定的诉讼证明条件相适应,以有利于司法正义之普遍实现.  相似文献   
62.
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519个初、高中生施测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PPA)、自尊(SES)、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以探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的现状,以及它们和自尊、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少年总体依恋质量较高.同伴的依恋质量高于父母依恋质量.(2)青少年的父母依恋在性别上没有差异;女生的同伴依恋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父母依恋的发展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初一年级最高,初三年级最低;同伴依恋呈先升后降再升趋势,但未见显著差异.(3)父亲依恋对青少年的心理弹性预测力最强,母亲依恋对心理优势感预测力最强,同伴依恋对人际适应性预测力最强.这种影响通过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而实现.  相似文献   
63.
他人的注视线索可诱导观察者将注意自动地转移到该线索所指示的方向上去(注视追随), 但仍不清楚注视方向的知觉在注视追随中起到何种作用。本研究结合注视适应和注视线索提示范式发现:知觉到的注视线索角度越大, 其线索提示效应越强; 知觉适应后被试判断注视方向的准确性下降, 注视线索引起的注意转移量显著减少。可见, 对注视方向的知觉能直接影响注视追随行为, 而注视方向抽取受到刺激显著性(注视角度)和知觉适应等因素的调节。这提示:在意识状态下, 注视知觉与注视追随存在直接联系, 即可能存在从注视知觉系统到注意转移系统的皮层加工通路; 注视追随并非纯粹的反射式加工, 它受自上而下知觉经验的调节。  相似文献   
64.
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济南市一所重点中学选取887名初一至高三学生为被试,采取匿名的方式让被试报告与父母之间存在的沟通问题,以及自己的社会适应情况,以此探讨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1)总体上,青少年报告的亲子沟通问题并不是很多.在9项亲子沟通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问题是行为约束,排在最后一位的问题是缺乏信任.除高二和高三学生外,男女生,以及初一到高一学生的情况基本与总体相似;(2)男生报告的缺乏分享明显多于女生,而在9个方面的亲子沟通问题均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且随年级升高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在缺乏分享方面,初二学生的得分最高,而其余8个方面均为初三的学生得分最高;(3)所有亲子沟通问题均与青少年的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社交焦虑和问题行为呈显著正相关;(4)亲子沟通问题的不同方面可以预测不同方面的青少年社会适应,但对自尊和抑郁的预测作用超过对社交焦虑和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5.
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中小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与学校适应、自我概念、同伴关系及班级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学校适应、自我概念、同伴关系和班级环境与中小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有密切的关系;2)学校归属感能有效的预测学生的自我概念;3)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对学校归属感有重要影响,是学校归属感显著的预测变量;4)学校类型对学校归属感有显著的影响,重点中学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学校的学生。  相似文献   
66.
运用测量法和问卷法,以某市357名小学生为对象,探讨了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及其心理问题与行为适应性问题,并揭示了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结果发现:小学生的品行不良、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适应问题都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并受学习成绩的显著影响:成绩差的学生在这些问题上最严重;且品行不良和学习问题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小学生的品德不良水平与许多心理问题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五年级是一个转折点:在品德不良行为和许多心理问题中都是高峰,随后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67.
小燕是深圳市某区重点高中 2005届高三学生,曾患学校适应不良综合征。小燕有一个很光荣的履历, 从小学至高中都是班长,品学兼优,平时考试成绩都在年级前三  相似文献   
68.
以6579名小学三、五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根据儿童学校适应的指标将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分为良好型、闲适型、紧张型、高危型四种类型.(2)良好型的儿童,在学业自我评估、学业动机和心理健康水平三个水平上的得分为正向,在问题行为上的得分为负;高危型儿童的结果与适应良好型的儿童完全相反;而在闲适型的儿童中,学业动机为负、心理健康水平为正;在紧张型的儿童中,学业动机为正向、而心理健康水平是负向的.(3)建立儿童学校适应的判别函数,为儿童在教育和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提供了初步诊断依据,同时也对有关学校适应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9.
目标定向与适应:社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176名大学新生3个月的纵向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目标定向与适应的关系以及社会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学习目标定向能够有效地预测个体的学业适应、社会适应和心理适应;而成绩目标定向对三类适应都无显著性影响;(2)社会自我效能感在学习目标定向与社会适应、心理适应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而对学习目标定向与学业适应之间没有中介作用;(3)社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适应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70.
适应不良是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求助者因升入大学不久出现了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人际交往不适、失眠等问题,内心痛苦前来咨询,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采用认知疗法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经过6次咨询,求助者的焦虑情况基本消失,能愉快地生活和学习。咨询结束后半年回访,显示咨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