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1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研究基于双元孝道模型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考察双元孝道信念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并检验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以115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双元孝道信念量表、非适应性认知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互惠性孝道和非适应性认知显著负相关,和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权威性孝道和非适应性认知显著正相关,和网络成瘾显著正相关;非适应性认知和网络成瘾显著正相关;(2)非适应性认知在孝道信念与网络成瘾之间起中介作用。具体而言,互惠性孝道负向影响非适应性认知,权威性孝道正向影响非适应性认知,非适应性认知正向影响网络成瘾。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信念通过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影响网络成瘾;而且互惠性孝道和权威性孝道具有相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2.
摘 要 为探讨网络使用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从自我效能感理论的角度使用问卷对425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使用完全通过学习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正向预测学业成就;(2)学习效能感中介作用受到开放性的调节,即在开放性高的个体中,学习效能感在网络使用与学业成就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在开放性低的个体中,学习效能在网络使用与学业成就之间有显著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揭示了网络使用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家长、教育工作者根据儿童的个人特质对网络使用进行适度引导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3.
摘 要 使用安戈夫法界定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评估标准。结果发现,筛查评估问卷中8个及以上题目持肯定回答即可评估为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实证区分效度中正常使用者检出率为12%,问题性使用者检出率为91.1%。基于安戈夫法的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评估工具有较好的心理学测量属性,可用于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筛查评估。  相似文献   
74.
社会排斥损害个体基本的归属需要, 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会造成严重影响。根据需要威胁时间模型, 社会排斥后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社交媒体的发展使社会排斥出现了新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近年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 突显网络和默认网络等网络中的一些核心脑区都参与了社会排斥各阶段的情绪和认知加工过程。未来研究应以需要威胁时间模型为基础, 以脑网络方法为手段, 探索社会排斥神经机制, 预测排斥后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模式。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究牺牲动机对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知觉到对方牺牲动机的中介作用。方法:对168对情侣采用亲密关系满意度、牺牲动机和知觉到对方的牺牲动机量表来测量,并运用行动者-对象相互依赖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行动者效应:知觉到对方的牺牲趋近动机是牺牲趋近动机和关系满意度的中介变量。对象效应:只发现女性的牺牲趋近动机通过正向影响男性知觉到的牺牲趋近动机从而正向影响男性的关系满意度。结论:本研究有助于理解恋人双方做出牺牲行为背后的动机对于双方关系满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
为探讨大学生心理需求、认知评估、自我调控和网络社交的关系,采用大学生心理需求量表、网络利弊权衡问卷、自我调控问卷和网络交往问卷对50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心理需求可显著正向预测网络社交;对上网的好处和代价认知评估在两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自我调控在心理需求和网络社交间起调节作用。由此得出结论,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可显著影响网络社交,对上网的好处和代价认知评估在二者间起中介作用,自我调控起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心理需求影响网络社交的内在机制,可为网络时代大学生进行健康网络社交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77.
前人对比率偏差现象的研究都是以小概率事件作为研究材料,而网络购物中的普遍高好评现象为研究大概率事件中的比率偏差提供了机会。以大学生为被试,分别通过操作好评绝对数量和产品卷入度,考察了网购中好评状况对消费者产品购买意向的影响。结果显示,不论是否明确标明好评度信息,网购中的比率偏差现象都存在;相对于认知经验自我理论,心理距离理论可以更有效地解释上述大概率情景下的比率偏差现象。  相似文献   
78.
以参与网络课堂的387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自我效能感、内隐智力信念和动机调节等学习者特征对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投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网络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动机调节、内隐智力信念均能正向预测学习投入;(2)动机调节在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投入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效能感→动机调节→学习投入"这一中介效应的后半路径受到学习者内隐智力信念的调节。相较于智力实体论者,动机调节的中介效应在智力增长论者中更强。  相似文献   
79.
对107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现实、网络社会排斥和自我控制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结果显示:(1)现实社会排斥与网络社会排斥在发生频率上没有显著差异;网络社会排斥、现实社会排斥、自我控制以及抑郁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现实社会排斥不仅能够对抑郁产生直接的预测作用,而且能够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3)网络社会排斥对抑郁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只能够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0.
为了克服网络虚拟性的影响,网络商铺往往通过提升网站临场感以弥补购物体验不足的问题。那么,网站临场感是否会对女性消费者这一细分群体产生影响呢?本研究从网站临场感的视角出发,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服装网站为实验材料,采用实验法研究了网站临场感对女性网络购买意愿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研究发现:网站临场感对女性网络购买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网站临场感可以通过风险感知和沉醉感的中介作用对女性网络购买意愿产生影响,且该中介作用包含了三条路径,即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沉醉感的中介作用以及风险感知和沉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