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77篇
  免费   305篇
  国内免费   904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68篇
  2022年   172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87篇
  2019年   188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82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89篇
  2014年   550篇
  2013年   291篇
  2012年   554篇
  2011年   595篇
  2010年   424篇
  2009年   437篇
  2008年   587篇
  2007年   398篇
  2006年   318篇
  2005年   389篇
  2004年   409篇
  2003年   384篇
  2002年   282篇
  2001年   253篇
  2000年   209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41.
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三自的提出和阐述对思考道德三自,即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有重要启示。道德自觉是指道德对于时代的伦理使命和教化责任要有一个自觉的担当和深切的认同,道德要努力地构建时代的精神高地。道德自信源于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表现为在内涵上,相信并坚守着自己道德文化的优势和优越;在外延上,相信并扩大自己道德文化的实力和魅力。道德自强源于它立足于人性内部,来自于人性自身,即道德可以自强是因为道德可以从人性自身汲取永恒的力量。与法律相比道德自身拥有一种自强的力量,拥有一种内在约束力和内在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942.
在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西方公民美德传统被日益挖掘出来,作为分析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参照点。考虑到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将公民美德从语义学角度拆分为公民与美德两个维度加以理解,会巧合地发现西方的公民本位传统与中国的德性传统的分殊。在中西方不同历史镜像中触摸公民与美德的原初旨意,便成为在中国语境下考察公民美德概念适用性的逻辑前提。在现代化反拨境遇下,中国的美德传统日益让位于公民实践的吁求,但由于公民理念的内在价值缺乏在社会之中的深度嵌入,致使当前中国准公民、伪公民、拟公民大量存在。公民的美德化与美德的公民化则为公民美德力量在当代中国真正发挥效用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43.
从道德普遍性的角度看,群体选择进化理论构建的道德模型是不成功的。这种不成功体现在如下两方面:其一,可能相容于群体选择理论的两种模型——强道德实在论模型和理性逻辑推扩自然情感的模型——均不能解释道德如何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其二,由新达尔文主义者弗兰斯.德.沃尔提出的、可能相容于群体选择理论的解释道德"应该"的模式不能充分说明道德为什么是普遍的。  相似文献   
944.
李彬 《道德与文明》2011,(3):102-106
当前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个体生活呈现出新的特点。以道德的眼光来审视个体生活,可以发现,在个体的生活中出现了与社会道德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而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困境,比如,生活的功利化使生活的意义受到冷落,生活的物质化引起人们对消费公平的质问,生活中对科技的过度依赖和沉溺带来的道德隐忧,等等。走出这种道德困境在于提升个体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认识,把意义纳入自身生活的内容之中,做一个有道德和有追求的人。  相似文献   
945.
《道德与文明》是由中国伦理学会与天津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伦理学专业理论期刊,创刊于1982年,是国内最早的伦理学专业期刊。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道德与文明》已经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  相似文献   
946.
"道德悖论"是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是中外学界数十年来持续关注的重要课题。中外学界在"道德悖论"的指称对象、解决路径和研究价值等方面持有共识,但在研究风格和志趣方面存在差异。国外学者偏重"道德悖论"的现象揭示及其内在结构的逻辑分析,而国内学者更关注"道德悖论"的内涵界定、矛盾性质和类型特征的探究。  相似文献   
947.
杨豹 《道德与文明》2011,(4):160-160
最近,龚群教授著的《现代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出版了。此书是一部值得称道的佳作。  相似文献   
948.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教师激励风格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 教师激励风格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外在因素。本文从概念内涵、测量方式、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梳理了近十年来教师激励风格的相关研究, 结果发现教师激励风格对学生学习的不同指标都具有重要作用, 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 而教学动机、教师心理需要的满足等会影响教师激励风格的形成和改变。因此,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关注概念结构的澄清、因变量指标的扩充、研究视角的整合和对文化适用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949.
任俊  高肖肖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8):1224-1232
道德情绪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道德情绪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和思想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是一种复合情绪, 主要包括厌恶、移情、内疚, 羞耻等。道德情绪影响下人类会产生某些典型行为, 这主要包括道德洁净行为和道德补偿行为。心理学研究道德情绪的实验范式很多, 主要有行为回忆范式、实物或图片刺激范式、情境设置范式等。有关道德情绪的未来研究主要应注重于探讨正性道德情绪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道德情绪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以及探讨道德情绪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950.
根据经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某些持有情境主义观点的伦理学家主张,人们并不拥有作为品格特征的美德,因为品格特征没有对应的心理学事实,不具有实在性。伦理学中情境主义观点的正确性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情境主义实验方法;情境主义者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理;情境主义者对美德伦理学的美德概念的理解。然而,它们在这三个方面都出现了某些错误,所以他们对美德伦理学美德概念实在性的否定是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