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当前国际上所兴起辩证法心理学研究的热潮对于克服当代心理学的深层困境,推动理论心理学研究与重建心理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辩证法心理学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其根源在于以下事实:1)科学实证主义的"无矛盾"原理与辩证法是格格不入的;2)当代辩证法心理学理论并不是完美的,其本身还存在弊端。当今由于社会建构论的兴盛与理论心理学的复兴为辩证法心理学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62.
王重鸣  成龙  张玮 《应用心理学》2010,16(2):180-186
Savage于1954年提出"确定事件原则"这一概念,Tversky和Slafir(1992)通过实验发现,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会出现违背确定事件原则的现象,并把这种现象称为"分离效应"。尽管已经有很多对于二次赌博中分离效应的机制研究并产生很多分歧,但对于囚徒困境范式中是否存在分离效应以及其机制并没有一致的结果。本文对囚徒困境中的分离效应进行了验证性实验,虽然整体结果上与Shafir与Tversky(1992)的结论相吻合,但被试专业背景对结果有显著效应。同时,按照Lambdin和Burdsal(2007)对分离效应的操作定义,结果发现分离效应没有出现,文章对其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现代化建设以及面临的经济全球化、高科技和网络化背景,引发了中国社会深刻的伦理转型和社会道德难题.社会个体道德自我呈现出道德理想迷茫和道德冷漠、缺乏正义和规则意识、人格分裂和知行分离、职业道德缺失等不良特征.基于社会生活和伦理的现代转型,提升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以相互性和公共性、人道和良善性、公正和契约性、自主与自律性等理念塑造公民伦理,是道德自我价值转型和精神提升的根本对措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4.
崔梦舒  张向葵 《心理科学》2019,(6):1428-1433
本研究分别操纵被试稳定的权力(实验1)和不稳定的权力(实验2),并与不同权力个体进行公共物品困境任务,以考察了自我权力和他人权力对初中生合作行为的交互作用及其权力稳定性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权力稳定情境下,高权力的初中生合作水平低于低权力组和控制组,而在权力不稳定的情境下,高权力的初中生合作水平高于低权力组。无论权力稳定与否,与低权力同伴合作时,低权力者的合作水平均显著高于与高权力同伴合作时。  相似文献   
65.
通过两项研究考查大学生在社会困境中的行为决策及公平感体验,检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作用,有效被试分别为85名和84名。结果表明:(1)亲社会者比亲自我者更倾向做公平决策;信息对称比不对称条件更促进被试做公平决策;女生比男生更倾向做公平决策。(2)性别在社会价值取向与信息对称性对公平决策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社会价值取向显著影响男生的公平决策,信息对称性显著影响女生的公平决策。(3)社会价值取向显著影响个体对不公平的容忍度,亲社会者更不容忍不公平行为。(4)对于利己的不公平行为,被试都倾向接受,亲社会者并不比亲自我者体验到更强的内疚情绪;对于不利己的不公平行为,被试都倾向拒绝,且产生较强的不公平感及气愤情绪。  相似文献   
66.
世俗道德的产生是社会生活世俗化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它具有现实性、人本性和平凡性等特征.世俗道德不可避免地陷入利益主义、享乐主义和庸俗化等困境.只有"回到人本身",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67.
中国人格心理学发展路径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同辉 《心理科学》2008,31(2):504-506
金文以现实困境为切入点,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对中国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反思.第一,对中国现代人格心理学的现实状态进行了剖析.第二,以Mind和Mentality的区别破解了西化与本土的争论.第三,分析了中国人格心理学现实困境的两大根源:文化的错位和文化的缺位.第四,以文化排异性困境和文化缺位性困境为标准,从科学哲学层面反思、区隔和辨析了中国人格心理学的两种独立路径,即知识论层面的表层反思和方法论层面的深层反思,前者以本土化与方法论的拿来主义为主要特征,后者以本土与方法论的独立为主要特征.通过分析两种独立路径对文化排异性困境和文化缺位性困境破解程度的优劣而得出结论:只有探索和建立坚实而有效的本土方法论,才会有中国本土人格心理学构建和发展的康庄之路.  相似文献   
68.
本研究采用连续式公共物品困境,考察不同类型的个体在同伴遵守和违反均等规范两种条件下合作的前后变化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发现:(1)依据行为决策对被试进行的分类与其社会价值取向之间不存在相关;(2)一人违反均等条件下被试的合作水平高于多人违反均等条件下的合作水平;(3)高贡献者在前后两次互动中维持较高的合作水平和信念水平;(4)低贡献者第二次决策时比第一次决策时更合作,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合作信念提高。  相似文献   
69.
影子的启示     
除夕是饺子的联欢,端午是粽子的聚会,中秋是月饼的盛宴。以往中秋,我的母亲在邀请月饼上桌的同时,也会向各种水果发出帖子,于是满桌的水果为满桌的月饼伴唱,满桌的月饼为满屋的家人伴舞。在窗外月儿最圆的时候,在月饼和水果的歌舞中,母亲才应允我们开始品尝月饼  相似文献   
70.
两个落难者     
大海中,有两个落难者,他们借助于救生衣,总算还活着。但是,烈日炎炎,他们口渴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