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青琐高议》的民俗信仰倾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勤 《宗教学研究》2004,(4):128-131
入宋以来,市民文化空前的勃兴、繁荣促进了民间儒、佛、道信仰的深层融合,并形成为根深蒂固的民俗信仰而广泛流布.在如此社会思潮的影响下,甚至被视为传统文言小说的著名小说集--<青琐高议>,在思想领域方面也表现出浓重的民俗信仰倾向,这一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2.
民俗学和思维科学是两门年轻的、与人类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科,民俗思维研究是两者相互嫁接创造出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63.
2008年2月15日,贵阳市花溪区燕楼乡苗族同胞,身着浓艳的民族节日盛装,汇集到村边附近的小山坡上,自发参加本民族一年一度的特色节日——跳花场。尤其是妇女们的服装,与难得一见的明媚阳光,形成了特别喜庆的民俗活动场面。服装多姿多彩,风格各异,当然.最吸引人视线的,当属少女们色调鲜艳的盛装,她们的服饰与晴朗的天气形成反差,再加上经过冰冻后的难得天气,村民们的开怀唱歌跳舞,年青女孩们充满幸福与快乐的笑容.都预示着燕楼乡苗胞丰年的愿望、祈祝。反映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64.
“拜年”节俗的历史变迁与现代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行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市场经济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民俗艺术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保护和传承民俗艺术也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5.
自然的崇拜与禁忌——解读民族民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民俗是一个族群独特的文化起点和精神原型,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伦理精神,为人类社会的生态有序发展和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文化密码和精神内源.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和现代文化的冲击,目前我国民族民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出现转型迟滞,作用日益削弱.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重塑民族民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的内涵与形式,将其融于现代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之中.  相似文献   
66.
道教对中国社会民俗影响是深刻的,由此也不难看出,生长于中国文化土壤的道教与中国社会的亲密关系及本身具有的适应性。在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最被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华人看重,庆祝活动也最为盛大的要数春节。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与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67.
宋代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时期。佛教采取“主动适应”的策略,积极融入社会,将主体思想儒学化,义理趋向简易化、平民化,佛事活动趋向民俗化,由此完成了佛教中国化在实践上的转型。这一转型与宋代的佛教寺院管理政策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对此加以简要梳理。  相似文献   
68.
董婧 《美与时代》2013,(3):50-52
杨家埠年画童子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杨家埠年画艺术特点的极好诠释,充分表现了杨家埠年画的朴实大方、憨厚纯净,具有很浓厚的乡土气息,展现了农民的简单而又至真、至善、至美的纯真性格。这不仅仅与中国年文化的深厚影响有关,而且也与人们朴实的民俗心理有关,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发展的憧憬。  相似文献   
69.
宋元以来,珠三角地区伴随着海洋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观音信仰也逐渐在民间社会活跃起来,祭拜观音的庙宇由宋元时的点状分布发展到明清时的城乡林立。围绕观音祭拜而形成的观音借库和吃生菜会等民俗活动相当流行。观音信仰的主要信众是女性。观音信仰进入普通百姓家庭,成为家庭神位中的主神之一。  相似文献   
70.
张圣君信仰的形成约在两宋之交。张圣君历史上真有其人,被民众神化,是在唐宋之际福建造神浪潮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宋代张圣君信仰的文人化气息非常浓厚,这与文献记载者的身份和当时社会背景有莫大的关系。进入明清,张圣君信仰的俗民化特征日趋明显,在传说和民俗方面则不折不扣地体现出农业神信仰的实质。张圣君由人而神的过程在造神时代也只是沧海一粟,而他能在众多的神灵中脱颖而出,信仰突破原有的空间、地域,辐射到更加广袤的地区,其传说和在信仰基础上形成的民俗对其助力甚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