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81.
道义论不仅可以用来说明康德的伦理学,还可以用来说明康德的政治学说。康德站在权利原则立场上批判政治的幸福原则,主张政治必须符合权利正当性原则,主张政治行为要以人为目的并实现人的尊严,这些观点都具有典型的道义论特征。康德的政治道义论作为实践理性的绝对命令的演绎,在理论上具有合法地位,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康德的政治道义论既站在权利立场批判了发展的限度,又赋予权利以道德特征,更提出了政治的道德目标,这使得他的政治学说既具有重要现实针对性,也成了当代政治哲学的价值标杆。  相似文献   
282.
中国几千年来传诵的"不言利"的道德教育模式,不但忽视了作为人所需要的包括政治上、精神和物质上的一切权"利",而且从客观上还鼓励了某些人的道德沦丧,所以,只讲义务不讲权"利"的道德,决不能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作为道德教育者必须从这一点出发,一方面使道德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另一方面在自爱和爱他的基础上发现那种高贵精神和思想的种子,从这样的人身上着手道德精神的重建.  相似文献   
283.
徐丽森 《学海》2005,(6):119-122
受教育权利,是公民享有的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但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却不时受到侵害,且难以寻求法律救济。其原因在于:我国教育立法中有关保障受教育权的法律规定较为单簿,受教育权利的程序保障机制不够完善,我国高校管教权的法律定位不太明确。为此,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84.
《学海》2017,(2):181-187
平等保护弱势群体受教育权,是弱势群体安身立命的基础和向社会实现正向流动的前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该强调依照宪法保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其路径主要有培育宪法至上观念、完善宪法文本、落实宪法权利对应的行政义务和探索宪法权利的救济路径四个不同层面。在观念层面需要全体公民建立起尊重宪法的观念。在立法层面应该从扩展弱势群体的外延与增加反向规定两个不同方面来完善宪法中对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规定。在执法层面行政机关应当以法治思维落实弱势群体受教育的宪法权利,关键是要区别弱势群体受教育权中自由权属性与社会权属性的不同权利内容,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同时应努力探索弱势群体受教育权作为宪法权利的救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