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杨晓春 《世界宗教研究》2011,(3):118-131,194
清末民初发生在中国回族穆斯林和基督教传教士之间的"回耶对话",是历史上文明对话研究的生动个案。而促成两方积极对话的《回教考略》(《四教考略》有关伊斯兰教部分的单行本)一书,则是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关节点。通过《回教考略》的出版以及版本状况的查询、《回教考略》对伊斯兰教批评的具体状况的分析、回族穆斯林学者针对《回教考略》有所反响的八个个案的收集(在回族穆斯林学者中有相当的代表性),我们可以认识到《回教考略》一书在引起回族穆斯林学者注意到并起而反驳基督教对伊斯兰教的批评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从文明对话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围绕着《回教考略》的回耶对话的一些特点:其一,这一回耶对话总体上是因为基督教对伊斯兰教的明确批评及试图传教引起的,回族穆斯林学者对基督教方面所描述的有关伊斯兰教内容的辩驳和对基督教的批评,具有必然性;其二,对于伊斯兰教方面而言,这一回耶对话有着相当的"卫教"色彩;其三,虽然当时基督教处于一种主动的且是强势的地位,但这一次回耶之间的对话,却大抵是在一种平等的关系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72.
西方的穆斯林 西方的穆斯林是否将在明天成为伊斯兰文明的“黑马”?我们所说的“黑马”,是指英语中谈到某个人意外获得一场比赛的最终胜利时经常使用的所谓“outsider”一词的涵义,  相似文献   
73.
西方的律法是按基督教神学的诫命、典章和律例这三部分内容组成的。摩西十诫是律法的基本内容,典章和律例是根据十条诫命发展出来的。摩西十诫是圣经中的重要篇章,其着重于行为规范训导的故事,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在世俗社会中世代传承,西方文明中的伦理道德,或多或少都受到其有形无形的教育与启示。  相似文献   
74.
世博会推动了上海城市文明建设,突出表现在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服务世博、奉献社会"的伦理精神,锻造了"海宝一代"以及参观者自觉排队、遵守公共秩序的变化上。制度、管理、硬件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互动,才能真正加强和提高城市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5.
中岳论道     
一、中岳与道中央为核心,为枢纽.无中央则无主心骨,不成体.嵩山居四方之中而高,位于中原之中心,是黄帝、老子诞生地,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博物馆,是华夏文明的神圣之山,与终南山并称神山.史书记载伏羲、黄帝以嵩山为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76.
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活力与生命力的象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其内容由人口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构成。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各因其自身的特殊功能而居位于民族文明素质这一统一体之中。民族文明素质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具体内容和要求会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以及民族素质建设的要求的变化而变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我国民族文明素质的基本要求,强调提高民族文明素质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感。  相似文献   
77.
略论生态文明意识及其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漆玲 《道德与文明》2011,(2):125-128
建构生态文明需要有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作为人的活动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以人为主体,是人指向自然方式的表征。而把人和自然联结起来的方式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生态文明意识所包含的要素包括生态主体意识、生态对象意识和中介意识。建构生态文明意识,即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建构生态主体意识、生态对象意识和把生态主体与客体联结起来的中介意识。为此,必须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  相似文献   
78.
经济伦理与社会发展是中韩两国伦理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2011年4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伦理学会主办,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上海市伦理学会承办,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后援的第19次中韩伦理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五次全  相似文献   
79.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它是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而逐渐发展演变至今的一门独立的艺术。从殷商的甲骨文到春秋战国的钟鼎铭文,从秦小篆到汉隶,再到唐楷、今草,可以说书法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丰富璀璨的华夏文明不但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80.
陈赟 《管子学刊》2024,(1):89-101+2
基督宗教的历史意识内蕴着一种基于时间与永恒保持恒久张力和间距的终末论结构,现代性意识将此结构转化为内在主义的历史过程。于是,单一线性机制的历史叙事构成西方历史理解的核心,其本质是将终末论的历史完成转换为历史过程中的终极完美,于是有了历史完成即历史终结的历史终结论,以及基于历史意义不能在历史内部得以解决的历史虚无主义病理。这种历史意识的自我转换在于将历史从开端与终结的限制中解放出来,面向由连续和断裂组构的无尽、开放的历史过程。中国思想正面这一开放历史过程,并不诉诸超越的绝对普遍性,而是探寻在历史内部理解历史中意义的可能性。具体而言,中国思想构建基于天经、地义、人情组构的具体的历史普遍性,以“天下归仁”转换西方的自由为本的历史进程叙事,以“和而不同”“多元一体”构建多元文明的共生秩序。同时,基于中国思想传统,可以发展出一种不同于希腊“人学真理”和以色列“救赎真理”的“中道真理”;中道的生存真理基于仁的横向原理和中的纵向原理,构建了中国的“精神性天下”的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