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375篇
  2011年   369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319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8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4 毫秒
991.
<正>一哲学史研究和哲学研究具有一种特殊、复杂的关系。一方面,黑格尔曾经说过,哲学就是哲学史。①这当然不是试图将哲学变成一个杂然纷呈的哲学史上的各种观点、意见的集合,更不是浅薄地主张哲学应当是一个关于哲学的历史故事集,而是深刻地揭示了哲学思想的历史特性,将它建立在人类思想发展的特殊历史进程之中。②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由分析哲学家所一般持有的观点,这  相似文献   
992.
<正>一、黑格尔宗教哲学中潜藏的逻辑矛盾在黑格尔看来,宗教在现实中的发展与绝对精神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一致的,宗教就是以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表象再现了绝对精神外化并返回自身的整个过程。然而,当逻辑与现实历史发生矛盾时,黑格尔就会毫不犹豫地牺牲历史以符合逻辑。在宗教哲学中,黑格尔对于现实宗教的历史顺  相似文献   
993.
何欢欢 《哲学研究》2012,(2):106-112
<正>"瓶"(ghata)和"空"(虚空、空间,ākasa)是古印度哲人在阐释抽象哲理时最常用到的两个譬喻意象,以补充说明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随着论述主题的不同,"瓶"和"空"作为喻例可以分别形象地阐释或佐证不同的观点。在吠檀多哲学体系中,"瓶"和"空"两者被置于同一个譬喻,构  相似文献   
994.
<正>现当代哲学对"有限性"的弘扬是旧形而上学终结的历史使然。但是,与现当代哲学不同,马克思的"有限性"思想不仅表达了思想的有限性,而且也表达了现实生活的有限性,以及思想的有限性是现实生活的有限性的理论表达等多重涵义。  相似文献   
995.
《现代哲学》2012,(2):7
【编者按】本组论文选自2011年度捷克科学院主办的"哲学与社会科学"大会会议论文。受捷克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捷克科学院全球化研究中心的邀请,贺翠香于2011年5月9日至14日参加了本次大会,并受本刊委托就"社会批判理论的新视角"专题组稿。本次国际学术年会共有四个讨论主  相似文献   
996.
张仲民 《哲学研究》2012,(9):91-94,103
对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黑格尔因其与马克思的学术渊源而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笔者认为,关于黑格尔哲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情况,还有一定的研究必要。贺麟、洪汉鼎两先生在1970年代末曾对上述情况进行了初步梳理(贺麟,第78-129页;贺麟、洪汉鼎,第1-43页);后来的研究者都以此为基础,有的研究者甚至连他们文章中的错误也一并沿袭。如贺、洪文说严复的《述黑格儿惟心论》写于1906年,发表在1916年的《寰球中国学生报》  相似文献   
997.
丁瑞兆 《哲学研究》2012,(9):115-118
美国杜克大学比较文学教授迈克尔·哈特(M.Hardt)和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安东尼奥·奈格里(A.Negri)在他们合著的《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一书中,从后现代的视角对当代世界政治秩序进行了研究,并阐发了诸多有着真知灼见的理论观点。其中,关于资本的"外界"(outside)理论就是一个有着很高学术价值的理论。在本文中,笔者试就这一理论做一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998.
聂锦芳 《哲学研究》2012,(9):10-17,127
<正>引言:讨论马克思主义与人本主义关系的文本学视角厘清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与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关系,是理解经典马克思主义复杂内涵及其思想演变的重要维度。由于过去的研究多从原理的角度进行抽象的论证和推导,以致于关于这一维度的讨论至今仍莫衷一是。本文试图回到具体文本的特定语境和思路中进行分析,看是否有助于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999.
在第十六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台湾辅仁大学,2009 年 7 月 8 日—11日)上,我提交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文化体用论评价》一文,主要评析了20世纪中国哲学家 (含海外华裔学者)就中西文化问题论争提出的各种文化体用论说,诸如中体西用论(文化保守主义者、现代新儒家、当代新儒家)、儒体西用论(贺麟)、西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者、充分世界化论者)、西体中用论 (李泽厚)、中西互为体用论 (傅伟勋)、"今中为体,古洋为用"论(张岱年)以及"马魂、中体、西用"论(方克立) ,等等。针对以上各种对文化体用论的分析,我受方克立先生的影响并在其文化论说的  相似文献   
1000.
任强  丁利 《现代哲学》2012,(1):83-91
儒法在“道统”“政统”“法统”上的合流,直接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横亘上千年的正统法哲学,正统法哲学成为解读和评判其他法哲学流派的标尺,由此道家法哲学沦为旁支或者另类,对其过度诠释、误读、贬损比比皆是.正统法哲学的基础是本源法哲学,它从本源论上的现象世界来讨论问题,其“天”和“道”都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总结,其法哲学成为君王治理现象世界的理论指南和为王权合法性辩护的工具;而道家法哲学则从本体论的角度超越现象世界回答其本真问题,否定主客观之间的对立,批判一切经验世界的有为法则,指出其相对性和局限性以及由此造成的弊端,这种法哲学对于人类反思现象世界的缺陷和构建本体论意义深远,但是对集权统治来说甚少利用价值.道家法哲学被驳难和误读,不仅发生在中国传统历代王朝,甚至延续到今日.那些囿于个人立场、观念的过度诠释往往掩盖了道家法哲学的精髓和精彩,只有厘清这些误解、误读,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于道家法哲学的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