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慧仁 《法音》2003,(12):9-19
印度唯识学是一个庞大而周密的佛学理论体系,其精奥之义理至今仍极具价值。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定要经过漫长而艰巨的理论发展与递进过程,其间往往会出现各种理论分歧。唯识学的发展过程亦是如此,从浅到深,由粗至精,其内部亦有着许多思想分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传统认为的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之辩。汉地历来认为安慧论师为无相派的代表人物,陈那、护法论师属于有相唯识派,而玄奘法师所创唯识宗继承的是护法的有相理论。两家矛盾的核心是关于二分(见相分)的有无问题,无相派认为二分为遍计所执,故主无,而有相派…  相似文献   
62.
乌力吉 《法音》2004,(5):31-34
在浩瀚的藏文典籍中,有两部分内容占据着重要位置:一类是以大型丛书《甘珠尔》、《丹珠尔》为主的从梵文和汉文翻译编纂而成的佛教典籍;另一类是藏族学者用本民族文字撰写的各种佛教典籍,它们共同构成了藏传佛教的传统文化遗产。而这一文化宝库中的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也在清康熙和乾隆年间分别翻译为蒙文,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对蒙古族信众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至于出自藏族学者手笔的佛教论著,历史上被翻译成蒙文的也有不少。这些译著内容丰富,除了佛教文化外,还涉及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63.
从“心性本净"到“心性本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贵华 《法音》2002,(9):10-19
心性问题在印度佛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佛学中,更成为了核心问题。中国佛学相对于印度佛学的转折性发展,正是围绕一种新的心性说展开的。吕贗先生曾经对印度佛学和中国佛学心性说的特质予以总结。他认为,印度佛学关于心性的思想是“心性本寂”,即“性寂说”;而中国佛学关于心性的思想是“心性本觉”,即“性觉说”犤1犦。在这样的区分下,吕先生本着印度佛学唯识学的立场,认为“性觉说”是对佛教的背离,对之进行了激烈的批评犤2犦。吕先生的观点,作为支那内学院对中国佛学进行反省的努力之一,对现代中国佛教界乃至思…  相似文献   
64.
终于身临雄居南亚的印度, 这是一个让世界对其辉煌宗教历史肃然起敬的文明古国; 终于亲近广阔悠长的恒河, 这是一条使历史对其雄浑幽深气势感怀不竟的神圣长河;  相似文献   
65.
66.
《中国天主教》2008,(4):49-50
一些印度神学家对于教会正偏离基督徒根本使命,忽视国内穷苦者的现象表示关注。 在最近召开的印度神学协会周年大会上,各方对此表达关注与遗憾。 教育工作者乔治(M·K.George)神父在会上发表论文,表示对基督徒教育机构“日渐注重城市而忽视穷乡”感到遗憾。这位南部喀拉拉邦一所耶稣会大学任教的教授表示,近年印度教会对需要大量投资及参与的专业及高等教育更感兴趣。  相似文献   
67.
《中国天主教》2007,(5):47-47
印度南部喀拉拉邦一份由天主教会办的逾百年的报纸,日前被一位伊斯兰教徒接管,天主教徒闻讯均感错愕。喀拉拉邦伊斯兰教徒帕里斯(M.A.Pharis)最近成为拥有《灯报》的公众有限公司的主席,取代自2003年起领导该公司的根吉拉帕利教区阿拉克卡尔主教(Mathew Arackal)。《灯报》是喀拉拉邦历史最悠久的马拉雅拉姆语日报。  相似文献   
68.
正一、原始教义之本怀如今所说之佛法,据其内核,总分为两个系统:原始与发展。早在佛化时期,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全是关于解脱道的阐述,是以四圣谛、三法印、八正道为核心的实用经验教法。经概括为三十七菩提分:"诸比丘!我所知及为汝等宣说之法,汝等应善理解、实践、修习、宣布、令此梵行,长续久住,此则为众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间及为人天之利益、幸福者  相似文献   
69.
正一、引言清末之时,国家内外交困,朝廷昏庸腐朽积重难返,佛教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衰败困顿之中。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洞开。一些佛教界精英人士,由于因缘际会得以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以杨仁山居士为代表,积极开展佛教民间外交活动,致力于构筑世界佛教事业,革新佛教;给国内佛教的发展带来了一线生机,同时也将近代中国佛教推向了世界舞台,期冀中国佛教能够与社会改革的现实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1]  相似文献   
70.
印度,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古鲁即将去世,一弟子向他求教:先生,您的老师是谁?古鲁微闭双目,沉思片刻,缓缓答道:在我的一生中,曾有过无数个老师。即使给我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我也难以将他们一一说出来。不过,真正让我受益终生的,是这样三位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