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徐玉成 《法音》2001,(10):24-28
一、缘起基于赵朴老提出的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佛教黄金纽带关系构想,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中韩日三国佛教界展开了大规模的友好交流活动。中国佛教协会和日本佛教大学互派访问学者即是其中一个具体交流项目。由此因缘,我于2000年4月至10月赴日从事日本《宗教法人法》专题研究工作。经过半年时间的研究考察,我对日本宗教现状和日本宗教法制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日本是一个受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深的国家。有不少日本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母亲。从日本人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  相似文献   
22.
胡塞尔先验哲学的交互主体性转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本世纪,语言哲学对古典心智哲学的批评常常被理解为哲学范式一个不可逆的决定性转向,即从主体哲学转向了交互主体性哲学。这一转向在阿佩尔和哈贝马斯的著作中不断得到认同。因此,阿佩尔鲜明地倡导先验哲学向交互主体性哲学的转折。不是单个的、自我-意识自我,而是语言共同体,即交互主体性,才应被看作为基本的先验框架。阿佩尔和哈贝马斯都认为,哲学范式的这一转变对现象学提出了一个决定性的挑战,并且,从他们的立场出发,讨论的结果经常是否定性的。他们把胡塞尔的现象学看成是古典主体哲学最后一次也许是最有力的尝试,并竭力揭示其唯我论的荒谬和困境,希望借此来显示他们自己的倾向的合理性。简而言之,他们声称,胡塞尔所运用的真理和意义概念无视其内在的交互主体性特征;胡塞尔的理论不能解释那种表征交互主体性的特定的主体-主体的对称性关联,它完全受制于一种唯我论的、定位于主体-客体的意向性概念;并且最后,胡塞尔自主的主体性概念也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自我-意识和个体性远非自我一般(sui generis),而只是那个更为基础的社会化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23.
由古至今,文字在人类生活中为传情达意、语言交流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往往在文字上所花的心思和精力最多,因为文字能直观地表达设计构想,直接反映出平面作品的主题,传达出设计的意念。面对新的形势与需要,字体设计必须随之创新变化。  相似文献   
24.
科尔斯戈德在梳理近代以来规范性论证的四种方案中,以"实践同一性"基础上"目的王国"的创建作为沟通"绝对命令"与"道德法则"、"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中介,不仅论证了规范的正当性,而且激活与推进了康德伦理学。如果基于康德的"先验逻辑"来考察科尔斯戈德对康德伦理学的阐发路径,还可以有效地回应柯亨等人对科尔斯戈德的质疑。  相似文献   
25.
中国的教育重在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我们正处在一个鼓励每个人都拥有梦想的时代,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引入梦想这一理念,把自己梦想从事的职业以名片的形式表现出来,激励学生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这便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我们最初的梦想无外乎是做一个成功的人,名片可以作为了解他的一个最便捷的渠道,名片设计能够在方寸之间体现创造力的价值,体现设计的诸多要素,而我的一堂名片设计课又再次触发了学生的心灵和梦想。  相似文献   
26.
张一兵 《哲学研究》2016,(4):68-77,129
索恩-雷特尔第一次明确提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重新解读康德的"认识论革命",在他这里,康德的认识论构架本身是商品生产中发生的特定历史结果,知识的形式能够先验于感性世界,恰恰因之于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的历史性挣脱和分离。这种分离遮蔽了劳动创造性关系在商品交换活动的现实抽象所生成的一种构序社会存在的客观的社会先验性,而这种社会先验才是康德-黑格尔先验观念的真正根据。索恩-雷特尔第一次指认了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现实抽象并不仅仅是主观思维的活动机制,作为概念生成的真正劳作工地是发生于社会存在中的一种客观抽象,恰恰是这种现实抽象建构了先验的社会生活形式,并由此规制了思维形式的主观抽象活动以生成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27.
付出-回馈失衡工作压力理论(Effort-Reward Imbalance,ERI)是基于社会交换公平的工作压力理论,从付出、回馈、过度投入三个方面探讨了工作压力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理。在对近十几年来有关ERI模型实证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介绍该理论在多个领域的拓展以及在国内外的新进展,包括对ERI理论中间变量及前因变量的探索,研究者们开始将ERI理论迁移到社会的多个领域,以及ERI理论在中国的检验与创新,并提出研究展望与付出-回馈动态交叉失衡模型的假设构想。  相似文献   
28.
德勒兹在《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一书中认为,伦理学,亦即作为存在之内的诸样式之类型学区分于道德哲学,因为后者总是将存在归因于超验的诸价值.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德勒兹区分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的最终依据是什么?而针对该问题,德勒兹一直晦暗不明.但要讨论该问题,我们首先还得从德勒兹激进的"问题"本体论出发.在德勒兹看来,真正的伦理"问题"关联到的是未被表达与展开的潜在的领域,它深深嵌入某种异质性的、生存论的境遇当中,而且这种据于个体生存实情的境遇往往先于抽象的道德规训或价值约束.在此基础上,德勒兹通过事件理论具体阐释了事件是作为蕴藏于事实中的那种潜在,即它并非事物状态的时空实现,而先天的价值秩序或者伦理规范仅仅只是作为时空实现中的一个现实化了的事态而已.最后,德勒兹基于先验的经验主义立场,深度刻画了其伦理学是区别于基于人类理性形象而建构的道德哲学这一基本事实.据此,从问题、事件到先验经验主义相关哲学理论的致思来看,这都与德勒兹区分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的思想努力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29.
对于论证中理由的充分性,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加以分析,一个是从逻辑上,一个是从认识论上。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论证类型理论。从逻辑上而言,论证中从前提推至结论的过程,它可能是确凿无疑的,也可能仅仅是可废止的。从认识论上来看,能够保证论证成立的依据,其正当性可能被先验地证成,也可能是被后验地证成。因此,论证可以区分为如下四种类型:先验并确凿无疑、先验且可废止、后验且可废止、以及表面上看似的后验并确凿无疑。此外,也有一些论证,其成立依据可能同时涉及到先验和后验的证成。本文给出了以上各种论证类型的具体例示,并将这一新的分类方法与其它论证类型理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0.
拉纳先验方法的运作可分为形而上学、宗教哲学/基本神学和神学三个层次,神学是其最终目的。先验方法的神学运用把人规定为历史中的圣言倾听者,必然导致先验神学的历史转向。进而,通过"超自然的生存"概念,拉纳描述了启示经验的非抽象性;通过区分先验启示和范畴启示,拉纳强化了启示经验的历史性,先验神学的历史转向得以在拉纳的晚期思想中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