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近年来关于社会阶层和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不少,但结论不一致。基于此,本研究假设亲社会行为的社会阶层差异可能与对回报水平的预期有关。实验改编自“独裁者”游戏,通过网络模拟情境进行,采用2(社会阶层:高、低)×2(回报预期:高、低)的混合设计(其中社会阶层为被试间变量),考察了不同社会阶层被试在两种不同回报预期条件下,亲社会行为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回报预期和社会阶层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当预期目标有较高的回报水平时,高低社会阶层的亲社会行为差异不显著。当预期目标有较低的回报水平时,与高社会阶层相比,低社会阶层的亲社会行为明显减少。说明回报预期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亲社会行为起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2.
研究将考试作弊看成是一种风险决策的结果,探讨他人作弊对自己作弊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采用情景实验和问卷调查考察他人作弊、社会损失、自尊、self-esteem与自己作弊之间的关系,发现:(1)社会损失在他人作弊和自己作弊之间起中介作用;(2)自尊负向调节社会损失与自己作弊的关系;(3)self-esteem对社会损失与自己作弊的关系无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3.
为了探讨“信任-不信任是单因素还是双因素”,以中国在校大学生为被试,修订了中国大学生信任-不信任行为问卷。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平行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该问卷包含了两个因素,一个是信任特质对应的因素,另一个是由于计分方法导致的因素,因此接受“信任-不信任是单因素”的假说。进一步了解到中国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现状较好,且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  相似文献   
74.
后现代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对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现代心理学正身处众多困境时,后现代心理学者们从新的视角和观点对其展开了攻势,因此在这近十多年里,西方心理学界充满了激烈辩论的声音。文章总结了西方心理学界围绕着后现代心理学这个话题展开的各种对话,包括心理学的认识论、研究性质、研究方法以及后现代心理学的价值等各个方面的讨论。作者在梳理这些对话的同时,对二者的观点进行了论述,其目的是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后现代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从而推进心理学科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5.
人际关系对自我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关系对象会影响个体的目标设置和目标追求,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追求的目标也会影响其人际关系的进程。Fitzsimons等人提出了人际目标认知三视角模型,强调目标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模型主要介绍了目标与重要他人之间的双向复杂关系,并对影响二者关系的调节变量进行了分析。未来研究应该在深入探讨重要他人与目标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扩大人际关系对象的范围,考察一般他人与目标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76.
心理应激与DNA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应激不仅能使人的行为特征发生变化,而且也能使人的生理状况发生改变,因此,被认为是某些身心疾病的诱因。在此过程中,DNA损害是心理应激造成的最终结果之一。有关DNA损害,虽然以往的研究者以人或动物为对象进行了一系列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的实验研究,但是,心理应激是如何造成DNA损害的过程还不清楚,具体的生理心理机制还未阐明。该文利用健康心理学提出的理论模型对此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心理应激与DNA损害之间联系的可能的机制,强调了氧化应激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临床制订预防疾病的干预措施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7.
公正世界信念即相信所处的世界是公正的,人们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一信念常常受到各种不公正事件的威胁,公正世界信念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威胁、重建公正.这种重建可能是行动上的也可能是认知上的,认知公正重建往往导致对不公正现状的合理化以及对受害者的贬损责怪.同时对于各种不公正的受害者或见证者,公正世界信念充当着重要的个人资源或是心理缓冲,帮助个体应对不公正事件,维护心理健康,并遵循公正原则追求其长远目标.公正世界信念的多维结构是解释其双重功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8.
结果偏差又称结果效应,它是发生在决策评估中的一种偏差式判断,即当决策结果与决策质量不存在实质性联系时,评估者仍根据结果信息评估决策质量.针对这一判断谬误的产生根源,研究者们提出了认知解释和申辩模型.结果偏差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动机、情境因素和评估手段等.基于先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今后的研究应着眼于改进研究手段,理清与其他现象的关系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9.
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及其历史地位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系(武昌430070)郭永玉一、理论形成凯伦·霍妮(KarenHorney,1885-1952)是一位杰出的女心理学家和精神医学家。她以非凡的勇气和深这的洞察力,创立了一种新的神经症理论,领导了新的...  相似文献   
80.
李静  郭永玉 《心理科学》2012,35(1):160-164
以价值观冲突理论为依据,探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物质主义与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并存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突。采用测谎仪记录被试回答价值观选择两难情境问题时的皮电值,结果发现:对于高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大学生而言,物质主义水平的上升会引起其皮电值的显著增加,而对于低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大学生则没有这种效应。表明同时拥有高水平的物质主义和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大学生会体验到大量的心理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