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31.
拉毛才让 《法音》2021,(1):34-38
《释轨论》是古印度世亲论师所著的一部佛学经典,被称为阐释经典的方轨之论。目前,《释轨论》的梵汉本俱缺,唯存其藏译本。其梵文名为Vyākhyāyukti,藏文名译为rnam par bshad pa'i rigs pa,通常被简称为rnam bshad rigs pa。其汉文名有多种译法,如在郭和卿所译的《布顿佛教史》中译为《论议正理释论》[1],蒲文成所译的《布顿佛教史》中译作《梳理论》[2],《藏文〈大藏经〉总目录》中译成《如理解说》[3]。  相似文献   
32.
苏东坡的诗词、文赋、书画,融汇着儒、释、道的血液。儒家的“入世”,以儒家精神为担纲;道家的“忘世”,以道家精神为养气;佛家的“出世”,以佛家精神为超脱,三家思想的杂糅,形成了苏东坡“外儒内禅”的人生观、艺术观。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与出世的交叠中,在激情与虚幻的转化中,在儒、佛、道的碰撞激荡中,苏东坡得到了融汇、整合与统一,从而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荡、超然无累、自足圆满的人生境界,形成其独具佛教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33.
健全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弥补了身体的孱弱。她——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大写的“人”!当她面对无数双渴望寻求帮助的眼睛时,最有说服力的是她自己……  相似文献   
34.
35.
时光的心跳     
时光的心跳。不经意间我读到这句话时,心炙深处某个地方,很小资地应和着,本能地一跳,并把沉睡在记忆中这类可数的“心跳”唤醒,牵引出来,浮上水面。  相似文献   
36.
内分泌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早在公元16世纪,甲骨文中就已经有关于动物阉割去势的记载;公元6世纪,祖国医学已经认识到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流行特点,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仅对其特征进行描述,并没有对内分泌系统进行深人的研究。现代内分泌学的出现于19世纪以后,相关学科特别是免疫学的发展带来了内分泌学革命性的进步。  相似文献   
37.
患者知情同意权实现的伦理思考与法律保护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患者的知情同意已是医学实践的一个基本伦理观念和原则,但是,它的实现不仅需要道德规范的约束,而且还需要法律的保护.  相似文献   
38.
人生短章     
琢磨心手合一的未来玉是易碎品,在金丝绒衬底的盒子里小心盛放,在硬物不易撞击到的隐蔽处束之高阁。这与人类以衣蔽体一样,掖藏在包裹着的赤诚和热烈之中,不可显露  相似文献   
39.
目标     
树的方向,由风决定;人的方向,自己决定。[第一段]  相似文献   
40.
1976年,普特南在题为“意义与知识”的洛克讲座中开头就指出:“真理的本质是哲学中极为古老的问题。”该问题无疑引起了普特南的极大兴趣。在我看来,在极少数能抓住问题症结的哲学家中,他是出类拔萃的。然而本文要讨论的不是这个问题,而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即我们究竟是如何获得真理概念的? 按照弗雷格以及随后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看法,假如真理概念在某一思想的内容中具有中心地位,那么它的应用中的不确定性又是怎么回事呢?这种不确定性的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关于自然语言陈述条件式的真值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对弗雷格、《逻辑哲学论》,实际上还有戴维森来说,说明一个陈述应该为真的条件之间的差别,必须反映对该陈述的解释的一种差别;或者,反映以该陈述表达的思想的差异。然而,对陈述条件式有争议的哲学家无疑都以完全一致的方式理解这些陈述条件式。他们之间的分歧在于如何把真理概念应用到这些条件式中。如果弗雷格等人是正确的。如果实际上大家对陈述条件式的含义看法一致。为何在使用真理概念时曾出现不确定性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