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美国人是从保守的欧洲分离出来的一个新兴民族,对“旧大陆”的文化传统大胆改革,敢于创新。本世纪初,欧美两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许多人激动不已,美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一系列新政策,优先发展生产技术,鼓励民众消费和物质享乐,而有意识地忽视精神与道德的追求。经...  相似文献   
162.
<正> 作为主体性的存在,人既是群体(类),又是自我(个体)。当人的存在成为哲学反思的对象时,群(群体)己(自我)关系便成为一个不能不正视的问题。儒家是最早对群己关系作自觉思考的学派之一,从先秦开始,群己之辨便已展开于儒学的演进过程之中。儒家注重群体原则,但同样在某种意义上确认个体(自我)的价值,二者错综交融,使儒家的价值体系呈现颇为复杂的形态。本文着重从分析孔孟荀的原始儒学入手,对儒家的群己之辨及其理论意蕴作一检视。  相似文献   
163.
杨国荣 《哲学研究》2022,(6):51-61+126
通过“代表”治理社会,构成了社会治理的一般形式。在传统的君主政体下,君主既在“君权神授”的意义上“代表”形上之天,又作为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担负着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职责。近代以来的政治形态以代议制为形式,其中包含无法摆脱的内在紧张。一方面,代议制中的各类政治人物首先以“选民”代表的形式出现,另一方面,他们又需要代表“全民”来看待和应对相关问题。在民主协商的形式下,人民成为中心,这一意义上的人民既是治理的主体,也是治理的对象。政治领域的代表性不仅涉及代表什么,而且关乎代表本身如何产生。在不同的时代和政治体制中,代表的社会性质不同,其形成的方式也各异。政治权力的正当性与代表产生的方式相关,但又呈现更为复杂的形态。代表形成之后,如何具体地实施代表性?政治领域代表的正当性一方面体现于代表产生的方式(代表如何形成),另一方面又与代表的实施方式(如何实际地代表)相关。在社会治理活动中,“如何代表”这一问题体现于不同方面,其意义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多重展示。  相似文献   
164.
自休谟以来 ,以存在为沉思对象的形而上学往往一再受到各种形式的诘难 ;实证主义思潮兴起后 ,形而上学在哲学领域似乎容身更难。这种状况也影响到哲学史的研究 :相对于其他研究视域 ,形而上学的考察进路 ,常常显得较为边缘化。然而 ,哲学按其本来意义无法回避形而上学。黑格尔曾指出 :“哲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 ,而内容就是整个存在。”撇开其对存在的思辨规定 ,这里已注意到了哲学与整个存在之间的联系。“整个存在”不同于经验对象的具体规定 ,而是具有形而上的性质 ;中国哲学所谓“性与天道” ,便涉及这一意义上的存在。以“整个存在”…  相似文献   
165.
存在是哲学的恒久主题。尽管追问和沉思的方式可以各异,但哲学之思总是不断地指向存在。作为中国哲学重要的早期文本《老子》同样表现了对存在的关切。以道之总纲,通过终极之道与人的存在、道与德、既定之“有”与未定之“无”、超越在场与守护可能等关系的论析,《老子》展示了对存在的深层思考。一相对于先秦时代儒墨二大显学,《老子》似乎对形而上的问题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以道的辨析作为全书的出发点,一开始便展示了一种形而上的视域。而在《老子》哲学的展开过程中,我们确实可以一再看到对形而上学问题的追问和沉思。一般说来…  相似文献   
166.
就伦理形态而言,理学包含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不同规定,从而,既不宜将理学无条件地归入规范伦理之列,也不能简单地将理学等同于德性伦理。在何为伦理目的(为什么要有道德)这一问题上,理学既关乎成就人的问题,也与成就行为相关;在道德行为所以可能的问题上,理学的考察不仅涉及普遍天理(形上规范)的制约,而且要求通过德性完善以担保行为的正当性。当然,理学中的不同人物与学派在呈现相近进路的同时,又有不同的侧重。道德的关切同时指向广义的天人关系,理学以“万物一体”为视阈考察这一问题,其中既内含消解人类中心的取向,也涉及“以人观之”的进路;而在更广的视阈中,“万物一体说”又展现了价值的关切,后者构成了重新理解正义等伦理与政治问题的理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7.
良知与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熹曾上承二程,认为良知“乃出于天,不系于人”(《孟子集注·尽心上》)。不系于人而出于天,意昧着赋予良知以超验的性质。与程朱不同,王阳明着重强调了良知系于人这一面,并由此转移出主体的德性与人格,从而使之区别于超越的天理。在如上转换之后,蕴含着德性伦理与理念伦理的某种对峙,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在所谓“德性之后”(A.麦金泰尔语)的当代,依然引人省思。如何在日用常行中为善去恶,是理学所关心的问题之一。为善去恶以分别善恶为前提,而善恶之分则表现为一个知的过程(知善知恶)。道德行为与道德认识的这种关联,…  相似文献   
168.
科学的泛化及其历史意蕴——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再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时期,科学与民主并足而立,成为一种引人瞩目的时代思潮。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习惯于将五四时期的科学观念主要视为迷信的对立面,根据这种理解,五四科学思潮的意义便仅仅在于否定传统的迷信观念。这种看法所触及的,显然只是历史的表象。最近几年,一些研究者开始注意到五四科学观念较为深层的内涵,从而多少超越了以上的传统眼界,但同时,又在总体上将五四的科学思潮归结为“思想的歧途”(参见严博非:《思想的歧途——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