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思念如雨     
悯心 《天风》1994,(8):36-37
又是春天了,又一个雨季来临。绵绵的絮雨飘飘洒洒淋湿了我的心,整个世界、整个心都被沉浸在这春雨的忧郁里。 清明节,一个伤感的节日,灰蒙蒙的天增添一份生者对死者伤痛的回忆,增添一份无法言喻的失落感。  相似文献   
82.
悯心 《天风》1994,(10)
耶和华上帝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 耶和华上帝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上帝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创2:21~24)  相似文献   
83.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的正确解决,既关系到哲学工作者与自然科学家的联盟;也关系到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是解决自然科学与哲学关系时必然遇到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对自然科学唯物主义作些考察,所提出的论点,难免有片面与不妥之处,希望就正于自然科学家与哲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84.
丽心 《法音》2004,(8):45-46
7月20日至26日.河北省佛教协会在赵县柏林禅寺举办第十二届生活禅夏令营,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500多名青年学子参加了这届以“安住在责任与义务中”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  相似文献   
85.
美国纽约有家叫费什的肥皂厂,产品一直滞销,连做广告的资金都没有。老板费什先生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绝招。  相似文献   
86.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十九期马克思论坛,于文科大楼马哲所会议室举行.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龙霞在本次论坛上做主题报告,题目为:基于"实践"的奠基性困境--一种反身性实践的可能方案.  相似文献   
87.
到2011年6月1日,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师圆寂已整整十年了。茗山法师俗名钱延龄,1914年生,19岁在江苏盐城出家,1934年受戒于镇江焦山定慧寺,是焦山佛学院的首届毕业生。后考入以太虚大师为院长的武昌世界佛学院高级研究班深造,得益于大师的熏陶和举荐。  相似文献   
88.
心皓 《法音》2007,(5):15-27
佛教的学修次第不出戒定慧、闻思修和信解行证,僧人通过修行来改造自己的凡性,完善自我到成佛,“始从凡夫,终至极圣”。“极圣”就是佛,佛是天台智者一生极力鼓励、教化众生去追寻成就的人格模式。禅观实践,是培养完美人格、僧格的最好方法,它是由于内发的自觉,而达到人格升华的目的。这种内发的自觉正如定共戒、道共戒[1]的获得一样,无需教条律制来施予任何压力限制,自觉地达到僧团自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89.
真谛(499~569)三藏是继鸠摩罗什法师之后被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家”之一的伟大译师。他是西天竺优禅尼国人,梁武帝使臣张(?)从扶南国礼请来华,于大同十二年(546)八月十五日抵达南海,两年后,即太清二年八月始达建康(今南京)。由于侯景之乱,“不果宣述”(《唐高僧传》卷一。下文未注出处者同此),因往富春(浙江富阳县)从事《十七地论》的译业。承圣元年(552),他再度回到建康,“止于金陵正观寺,与愿禅师等二十馀人翻《金光明经》”。两年后的554年回豫章,旋往各地游方弘化。永定二年(558)复回豫章,并在临安、晋川诸郡停留,从事经论翻译。但他深感“道缺情离,本意不申”,曾三度萌起归国之念。天  相似文献   
90.
多年前,笔者在卢云的名著《负伤的治疗者》中看到犹太法典《塔木德》里的一则古老传说:利未族约书亚在西面安洞洞口碰上先知以利亚,他问以利亚:"弥赛亚什么时候来临?"以利亚回答:"你去问他吧。""他在哪里呢?""坐在城门口。""我怎能认出他来呢?""他满身伤痕,与穷人坐在一起。其他人都一次性解开伤口并包扎,但是,他每次只解开一个伤口,然后才包扎那伤口,且自言自语:‘或许有人需要我,所以,我必须随时预备好,免得耽误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