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438名青少年为被试,考察青少年的亲子关系及其对抑郁的影响。结果发现:(1)青少年母亲支持高于父亲支持,母子冲突高于父子冲突,随年级升高,父母支持减少亲子冲突增多;(2)7年级仅亲子冲突显著预测抑郁,5、10年级父母支持和亲子冲突均显著预测抑郁,但5年级母亲支持和父子冲突仅预测女孩的抑郁;(3)对于10年级女孩,父女冲突较低时,母亲支持越高其抑郁越少,但父女冲突较高时,母亲支持并不能减缓其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自编问卷以714名城镇中年人为被试,考察了认知评价与心理控制感在中年人对社会政策变化感受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结果发现:(1)总体上,社会政策变化对中年人造成的心理感受以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都是积极的。(2)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在中年人对社会政策变化感受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静  田录梅  张文新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2):1991-2000
社会能力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经典的研究问题,但是至今仍没有统一的概念和理论模型.总结以往的有关研究,可以归纳出社会能力概念的几个取向,如技能取向、结果取向、综合取向等.在这些概念取向尤其是综合取向的指导之下,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如成分模型、过程模型和棱柱模型等.该文对这些概念取向和理论模型进行了综述并尝试提出了社会能力的整合观点,但关于社会能力的概念和理论模型尚需进一步完善,其文化差异问题也尚需未来研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自尊对大学生失败后情绪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17名大二学生为被试,采用2×2两因素混合设计检验了自尊对大学生失败后情绪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失败前还是失败后,低自尊组都比高自尊组有更多的抑郁、焦虑情绪;(2)无论高自尊组还是低自尊组,失败后都比失败前有更多的抑郁、焦虑反应;(3)自尊水平与情绪测量时间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4)高自尊组和低自尊组在失败后的情绪变化幅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张向葵  郭娟  田录梅 《心理科学》2005,28(3):602-605
采用2×4两因素组间设计,以168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自尊对死亡提醒条件下死亡焦虑的影响.结果发现(1)死亡提醒操作确实唤醒了大学生的死亡焦虑,焦虑平均值为2.28±0.49;(2)支持了西方文化背景下提出的自尊缓冲死亡焦虑的假设,即死亡提醒条件下,自尊越高,死亡焦虑越低,说明自尊对死亡焦虑的缓冲作用是一种普遍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16.
家庭和同伴是影响个体发展的最重要的微系统, 是儿童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往对上述问题的实证研究非常广泛, 但很零散。对前人研究的分析发现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影响问题行为有3种模型:独立模型、交互影响模型和间接效应模型, 然而这些模型及其有关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 如亲密关系测量指标不统一, 内外化问题行为研究不均衡, 评价主体单一化, 文化差异, 缺乏充分的追踪研究和实验设计等, 未来研究应对上述方面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7.
父母支持、友谊支持对早中期青少年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91名初一(青少年早期)和高一(青少年中期)学生为被试, 探讨了父母支持、友谊支持对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模式。结果表明:(1)友谊支持是预测孤独感的更好指标, 父母支持是预测抑郁的更好指标; (2)父母支持和友谊支持仅对早期青少年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 但作用模式不同:父母支持可增强高友谊支持对降低青少年孤独感的作用(增强模式)而友谊支持可补偿低父母支持对降低青少年孤独感的作用(补偿模式); 两种支持系统可相互增强对方对降低青少年抑郁水平的效应(相互增强模式)。(3)与青少年早期不同, 青少年中期父母支持和友谊支持两个系统以“独立模式”而非“交互模式”影响青少年的情绪适应。结果提示, 家庭和同伴系统对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影响可能遵循多种模式, 但分别适用于不同适应问题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以560名5、7、10年级学生为被试, 检验父母支持、友谊质量与孤独感、抑郁的关系是否符合间接效应模型及其模型适用性问题。结构方程建模及群组分析结果发现:(1)总体上, 间接效应模型成立, 父母支持既直接影响孤独感和抑郁, 也通过影响友谊质量进而影响孤独感和抑郁状况; (2)从具体适应问题看, 间接效应模型对于孤独感和抑郁均显著, 但更适用于对孤独感的预测; (3)从发展阶段看, 间接效应模型仅适用于童年晚期和青少年早期, 且更适用于童年晚期; (4)从性别角度看, 间接效应模型对两性均显著, 但更适用于男生。结果提示, 父母支持、友谊质量对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均符合间接效应模型, 但该模型的适用性可能因具体适应问题、发展阶段和性别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身体自尊及整体自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267名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为被试对其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进行测量,其结果:(1)运动员大学生的身体自尊与整体自尊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运动员;(2)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在运动员组、非运动员组,男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3)总体上,男大学生的整体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其中,运动员组男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而非运动员中整体自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4)运动员男大学生在“身体强壮”和“身体状况”方面明显比非运动员男大学生更自尊、自信,尤其是在“身体强壮”方面;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女大学生在身体自尊及其各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5)随着身体自尊水平的提高,整体自尊水平也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基于问题行为理论,采用问卷法对普通高中、中职院校689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了积极同伴压力、自尊对青少年不同冒险行为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和学校差异。结果表明:(1)中职院校生的积极同伴压力和冒险行为都显著高于普通高中生;(2)积极同伴压力不能预测青少年的适应不良冒险行为,但可显著预测普通高中生的社会可接受冒险行为;(3)自尊可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适应不良冒险行为,显著正向预测普通高中生的社会可接受冒险行为;(4)自尊仅可以调节普通高中生的积极同伴压力与社会可接受冒险行为的关系:高自尊增强了高积极同伴压力对青少年社会可接受冒险行为的影响;但它不能调节无论哪所学校青少年的积极同伴压力与适应不良冒险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