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对肿瘤的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生物治疗这四大肿瘤治疗发展史的研究,揭示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肿瘤治疗进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辨证地展现:未来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肿瘤的治疗将一定有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哲学思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食管癌研究可分为病因学、发病机制和防治三个部分,涵盖了流行病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肿瘤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尽管两千多年前,我国学者以开始记载和描述食管癌,但直到近代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才对食管癌有了系统的认识。回顾食管癌的研究史,不难看出,正确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思路在揭示食管癌发病机制和控制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中起关键的作用。辨证地剖析机体内部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群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个体化局部治疗和全身综合治疗,基础和临床研究,传统方法和现代高科技的有机结合,国内外合作研究与小范围研究,研究者与食管癌患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关系,是指导食管癌 研究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基于某特大型城市学区658名小学四年级学生及其父母的调查数据,讨论小学生参与数学课外补习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家校沟通的作用。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学生数学学业成绩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情况下,母亲的家校沟通行为可以显著预测四年级学生的数学课外补习参与情况,而未发现父亲的家校沟通行为的预测作用,研究结论印证了信息沟通在家庭教育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食管癌诊断方法研究进展及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管癌诊断方法研究,涵盖流行病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肿瘤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临床需求是医学科学进步的原动力,科技进步推动了医学发展,食管癌诊断方法的研究和正确的科研思路在控制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前肿瘤的治疗面临着两个极端治疗过度和治疗不足。通过分析这两种现象的危害、原因以及存在的基础,总结提出应对策略,有利于肿瘤治疗步上更加健康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早期诊断方法和技术,涵盖了医学科学、放射技术、光学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关高新技术学科。回顾食管癌早期诊断方法和技术的历史发展,不难看出,临床需求是引发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是加速新技术研制和推广的前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必须以临床和基础研究为基础。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医学发展,早期诊断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降低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显著,人们强烈希望能够控制癌症,1971年美国开始实行的国家癌症计划是这种希望的重要表示.该计划执行机构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的研究经费在过去30多年中增加了30多倍,但是肿瘤对人类的威胁并没有减轻.一批学者对计划指挥者的严厉批评也许对我国癌症控制能够提供一些启发.癌症预防联盟(CPC)发表的一篇报告认为由于NCI和ACS的渎职,我们输掉了这场本可以获胜的战争.癌症预防是降低癌症发病率的重要途径,一级预防是赢得这场抗癌之战的关键.我国的癌症控制策略应该借鉴美国的教训,把降低癌症发病率的重心放在减少环境中致癌物质污染、个体尽可能远离致癌物质的一级预防上.  相似文献   
18.
在肿瘤发生的各个阶段中,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监控功能始终贯穿于每一个阶段.机体免疫系统和致癌因素是矛盾消长的辩证关系,虽然机体具有严密的免疫监视机制,但某些情况下恶变细胞也可能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障碍而无法对肿瘤细胞进行识别和杀伤,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肿瘤的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生物治疗这四大肿瘤治疗发展史的研究,揭示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肿瘤治疗进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辨证地展现:未来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肿瘤的治疗将一定有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0.
恶性肿瘤的发病多在50岁以后,以中老年人常见.近年发现青年(≤40岁)患癌有增高趋势.从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及分子机制方面,探讨恶性肿瘤发病年轻化的可能原因.辩证地剖析机体内部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恶性肿瘤发病年轻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