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1.
彭彦琴 《心理科学》2011,34(6):1308-1312
运用PDP(过程分离程序),以122名大学生为被试,以自编性诉求广告及自编包含与排除问卷为实验材料,采用3×2×2多因素设计,探讨不同裸露类型(含蓄、一般、直露)和代言人类型(名人、一般人)的性诉求广告在不同阶段(控制化加工、自动化加工)认知信息加工的模式差异。结果发现: 1)外显的控制化加工,含蓄型性诉求广告记忆效果最好;2)直露型性诉求广告内隐的自动化加工最高;3)未发现性诉求广告中存在名人效应。  相似文献   
12.
审美心理素质教育因其自身的优势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缺少以审美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指导,因此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合理选取审美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中的审美内容、提高审美心理素质教育实施者的审美素质、改善审美心理素质教育课堂设计,才能最终使审美心理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其优势。  相似文献   
13.
无我:佛教中自我观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彦琴  江波  杨宪敏 《心理学报》2011,43(2):213-220
“无我”不仅是佛教心理学的核心, 也是佛教心理学关于自我本质的独特见解:微细难知的末那识是自我产生的根源; 东方式禅定是自我研究的方法; 自我是五蕴和合的幻相, 无我是假我与真我的统一。佛教心理学以“无我”揭示了自我的真谛, 是对西方心理学自我研究范式的一种补充与超越。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情感心理学中“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彭彦琴 《心理学报》2002,34(5):98-103
与西方侧重于情感的生理机制及概念的厘定不同 ,中国传统心理学突出了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对主体心理的实际功效 ,它通过两种相异的情感类型———儒家重理性认知的道德情感和道家重感性体验的审美情感之间的相补相成 ,即一种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 ,使主体既可获得合乎规范的社会情感 ,又可享受精神自由的个体情趣 ,进而使情感对主体心理生活的调适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彭彦琴 《心理学报》2007,39(4):754-760
与西方心理学以科学主义为主体的“由下至上”的研究思路不同,中国传统心理学探究走的是“由上至下”的研究路线,即从心理及精神层面最高端入手,强调心理的道德与理性层面,故其实质是人文主义的。现代新儒学作为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典范,具有心理学研究“另一种声音”的独特价值与意义。现代新儒学研究背景及思路的展开,呈现出以传统心理学思想为深厚根基的中国近代心理学的独特个性与自信。这是现代新儒学对中国心理学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幸福感是文化定位的,因此幸福感的研究必须本土化.佛教是影响中国人最重要的三种文化传统之一,正确理解佛教独特的对于幸福感的理解也能够进一步推动幸福感研究的本土化进程.笔者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梳理,重点阐述了佛教对幸福的认识是“苦乐圆融”.佛教“苦乐圆融观”主要从“苦受”和“乐受”两方面入手,其核心是“苦受”,关键在“圆融”.最后,通过与西方幸福感研究的比较,加深对佛教“苦乐圆融观”的理解.佛教幸福感的研究作为一个新思路,不但丰富了幸福感的研究,也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