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张远来 《天风》2013,8(8):14-16
这三十多年来,中国教会,特别是城市教会,信徒人数增长迅速:教堂如雨后春笋般一间间拔地而起,各行各业也都不断涌现出成功基督徒的见证。在某些地区,基督教正在成为时尚的代名词,人们以在教堂里举行西式婚礼而自豪;乐于接受牧师的辅导:不少城市人热衷去教堂参加一下"平安夜"。基督教文化影响力日渐增加。  相似文献   
42.
张远来 《天风》2006,(19):10-12
乱世出英雄,英雄出少年。撒母耳的侍奉就源于他的少年,源于以色列混乱的士师时期。经文:撒上3:1-21撒母耳是以色列历史上承前启后的最重要的人物,他集祭司、士师、先知三重使命于一身,先后膏立两位君王,其中就有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大卫,结束了混乱的士师时代,振兴了以色列民族,复兴了以色列的信仰,开创了以色  相似文献   
43.
张远来 《天风》2006,(15):8-9
经文:王上17:1—24以利亚是先知的代表,耶稣登山变像时,伴随耶稣的就是摩西和他。以利亚又与以诺并列,成为圣经中唯一两位未尝死味肉体被接升天的先知,他还是一位超越了民族界限的先知。圣经所记载的以利亚的侍奉起源于他到亚哈面前宣告上帝将停止雨露的判决(1-2节)。在随后三年多的时间里,以色列真的没有下过雨,没有降过露。而在  相似文献   
44.
张远来 《天风》2006,(4):36-37
但以理书第5章记载了一件奇妙的历史事件,事件的主人公是伯沙撒,伯沙撒是当时巴比伦大帝国的执政国王。伯沙撒不像尼布甲尼撒那样励精图治,相反他继承了尼布甲尼撒的所有缺点,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暴虐成性。主前539年玛代波斯人围攻巴比伦已经多年,伯沙撒和一班朝中重臣自以为巴比伦城池固若金汤,城中粮食丰富,从没把敌人放在眼里,因此根本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539年伯沙撒宴请群臣,和一群妻妾妃嫔放纵淫乐,一连数月,赴宴者达1千多朝廷大臣。圣经记载有一天伯  相似文献   
45.
张远来  姚红岭 《天风》2012,(5):10-12
教会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留给社会什么样的形象。基督教在唐、元、明时期曾几度来华,一度红红火火,但最终都黯然逝去,甚至我们依旧很难肯定,今天的基督教在中国,是否就已经扎根于中国文化?其背后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历史上三次基督教来华都未能在那严峻的冲击来临之前,在中国建立起能适应中国文化土壤的教会文化。或者说,他们徒有中国化的基督教,  相似文献   
46.
工作与侍奉     
张远来 《天风》2018,(3):39-40
常听信徒说“放下工作,好去侍奉”,或者“还在工作,不能侍奉”。好像工作与侍奉就是圣俗不相容的对头。到底工作能不能侍奉上帝?工作与侍奉是怎样的关系?本文尝试从圣经的教导来看看工作与侍奉的关系。  相似文献   
47.
张远来 《天风》2018,(6):15-16
教会文艺的中国化应当建立于圣经根基之上,立足圣经,始终持定文艺的根本是为了教会。"中国化"是时下中国社会的主旋律。所谓"中国化",用习总书记的话说,就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就是要以中国的人、中国的社会现象、中国的国情为研究对象,在继承中国文化思想遗产,总结中国经验和吸收外国先进学术思想的基础上,采用科学方法,得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用以指导中国的实践,解决中国的问题。  相似文献   
48.
张远来 《天风》2013,(12):40-41
不久前,有一位牧师感慨这样一件事:他去一间教会证道,结束后很多信徒纷纷表示自己听了道很有帮助,并向牧师表示感谢。其中一位姊妹上来与牧师交谈,当她了解到讲道牧师是某会中人,便扭头离开,并自言自语说:“想不到某会的牧师也能讲出这样好的道?”  相似文献   
49.
张远来 《天风》2016,(1):33-35
正有的教会传统认为自杀的基督徒不能得救,故不能为自杀的基督徒举行安息礼拜。但在现实的处理中,教会往往会很为难,这一方面是出于对死者的同情;另一方面,拒绝死者家属希望为死者举行安息礼拜的请求,不啻于给他们的悲痛雪上加霜。我们到底该不该为自杀的基督徒举行追思礼?不妨让我们从神学和基督教伦理角度出发,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0.
张远来 《天风》2016,(10):46-47
正一年来,这是第三次听闻中青年传道人猝死的消息了。他刚刚年过三十,孩子也不到两岁。很多信徒问我:全能的上帝为何让一位如此年轻有为的传道人,就这样留下年幼的孩子、年轻的妻子、年老的父母,以及那些留恋他的信徒,突然离开?而之前在几次和这位传道人同工后,我却早有隐隐的担心,这类耗尽式的侍奉,最终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耗尽式的侍奉诚然,过劳是当下中国不少传道人的基本共性。西方教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