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有一句口头语:“人生在世”。译成白话就是,人生在世界之中,借用海德格尔的语言来说,即“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所谓“在世界之中”,或简称曰“在之中”(In-Sein),究竟是什么意思?人总归是在世界之中,这是不待言的,问题是如何“在之中”?对于“在之中”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有两种意义的“在之中”:一是指两个现成的东西,其中一个在另一个“之中”,例如水在杯子“之  相似文献   
12.
斯宾諾莎(1632—1677)是十七世紀荷兰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唯物主义哲学足欧洲資产阶級上升时期的思想表現。帝国主义时代的反动資产阶級哲学史家往往按照唯心主义观点来解釋斯宾諾莎的哲学,把斯宾諾莎歪曲成为唯心主义者和“有科学根据的”宗教家,这是根本不符合史实的。只有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才对斯宾諾莎的哲学作了  相似文献   
13.
Early in Aristotle’s terminology, and ever since, “essence” has been conceived as having two meanings, namely “universality” and “individuality”.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 of thought that has dominated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essence” unequivocally refers to “universality”. As a matter of fact, however, “universality” cannot cover Aristotle’s definition and formulation of “essence”: Essence is what makes a thing “happen to be this thing.” “Individuality” should be the deep meaning of “essence”. By means of an analysis of some relevant Western thoughts and a review of cultural realitie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ttitudes toward things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the humane sciences mainly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former focus on the pursuit of universal regularity, whereas the latter go after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human life. The movement from natural things to cultural things is a process in which essence shifts from universality to individuality. It is the author’s contention that what should be stressed in the fields of human culture and society i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deal society that is “harmonious yet not identical”, on the basis of respecting and developing individual peculiarity and otherness. Translated by Zhang Lin from Beijing daxue xuebao 北京大学学报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2007, (11): 23–29  相似文献   
14.
一成长历程我所经历的时代,是中国现代史上剧烈变化的时代。如果把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分为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30年两个时代,那我这一生可以说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近30年。1921年5月,我出生于武汉市东西湖区的柏泉乡。解放前,柏泉乡是一个小岛,难与外界相通。  相似文献   
15.
苏联心理学研究组乘中国心理学会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在京举行年会之际,于1985年11月17日召开了组务扩大会议。参加人有中国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苏联心理学研究组组长潘菽教授,付组长车文博、赵璧如、龚浩然、李沂、张世臣、徐世京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戚昌福、心理研究所孙晔、北师大李汉松、华东师大周冠生、马文驹、公安大学李世棣等同志。付组长、北京大学心理系汪青同志因病未能出席。  相似文献   
16.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逝世使我们重新提出其实是已属往事的心理分析问题。特别是近十年来,对与弗洛伊德的名子联系着的那些概念和方法的兴趣、已经衰落下去,而在真正进步的科学界,甚至已经完全消失了。心理分析的历史实际上有三个时期:形成时期,引起激烈争论和声望大增时期,最后,列入正式科学和烦琐没落时期。  相似文献   
17.
人们彼此理解的问题,不久前基本上还是在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方面被研究着。最近几年,这个问题开始在心理一教育方面被加以探讨。我们认为,研究个人之间在教学一教育过程中的理解问题乃是心理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方面是与揭示至今在科学中还为人所不知的个性形成的机制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的理念论首开主客二分之先河,而真正确立主客二分基本原则的当是笛卡尔。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的主体性原则越来越趋于抽象化,主体甚至被神化为一种无所不能的东西。而西方现代哲学的主要趋向则是反对自我的抽象化和永恒化,把人还原为现实的,具体的人。中国哲学史基本上缺乏主客二分的思想,缺乏主体性原则。所以中国哲学亟需主体性原则。把“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结合起来应是中国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解放前贺麟先生以宣讲黑格尔哲学著名,但他所讲的黑格尔哲学基本上不是黑格尔本人的哲学,而是帝国主义哲学流派之一,新黑格尔主义,并且,他在讲黑格尔哲学时,总是密切配合当时的反动政治,直接进行反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他的宣传在旧中国超过一些反动影响。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胜利传播开来。这时,代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反动势力的许多反动思想家把帝国主义各派反动哲学思想都搬运到中国来抵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阶级的革命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式各样  相似文献   
20.
实证论以及和它相联系的还原论观点,是资产阶级心理学深刻而紧张的方法论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还原论在哲学上有其一定的根源,这种哲学遵循“除……以外,什么也没有”的原则。这个原则在孔德那里得到最全面的研究,在人的认识中除了“实证经验”他什么也看不到,因此根据这一点,心理学被废除了。现在,逻辑实证论实现着类似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