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六月,佛陀一行走在路上,天气十分炎热,太阳照在头顶,黄黄的土路上,就像燃烧着一团大火球。大家都觉得口渴难耐,时间已经到了中午,佛徒们实在是有些走不动了,希望取水做饭,在此歇息。  相似文献   
72.
先秦儒学史上,《中庸》对"过之"问题的强调,以及对由此引出的"真知"问题的处理,从根本上确立了心性论在儒学中的地位.宋明时代,《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几经遴选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平起平坐的圣人之书.朱熹于"四书"之中最重《大学》.《大学章句》既是对《大学》的注释,同时也是在系统阐述朱子本人所服膺的修身之道.然而,《大学章句》在借用《中庸》、《孟子》的"性"概念时,几乎完全忽略了与之相应的"过之"与"真知"问题.顺此继续追踪,我们发现,《大学章句》虽设定了"仁义礼智之性",但实际上并未将其作为修身的出发点.在对"过之"与"真知"问题缺乏深刻体会的情况下,《大学章句》试图以"格物致知"作为获取真知的途径.然而,"格物致知"所蕴含的怀疑精神,最终却使实践者陷入了"不知该如何格致"的"出发点丧失"困境.  相似文献   
73.
段正元站在儒家“介乎鬼神有无之间”的立场上,吸收释道鬼神思想,持用“因材施教”教化原则,借灵魂和鬼神之说开展道德教化活动,所以他的鬼神观兼有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双重色彩,并着重强调重人事以达“神我相通”的境界.  相似文献   
74.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辩证法,对于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予以深刻的阐述。唯物辩证法认为:有限与无限不是形而上学所认为的那样是两个绝对对立的范畴,而是在辩证的相互联系中存在、相互渗透的两个方面。 从物质世界的宏观方面来看黼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一般被认为是全部有限的多样性和无穷性构成无限,也就是说,无限是永恒不断地超越有限。从宇宙无限的图景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无限始终是通过有限而存在的,是由有限的东西所构成的,如果离  相似文献   
75.
76.
狗儿欢欢     
12月15日,欢欢去了。 上午,风冷得刺脸。欢欢跟我磨,两只前爪抱着我的腿,拖着走都不松开,我想到了御寒用的护膝。我大喊:“OUT!(出去)”它才松开,我笑着对妻说:“咱家的狗懂英语了!”其实哪是,它只是看我的神情、听我的声调罢了。  相似文献   
77.
范晓东 《社会心理科学》2008,23(1):123-125,72
刘利(化名),男,28岁,因强奸罪被判有期徒刑5年、服刑期间,因一次竞选省级服刑人员改造积极分子落选,而感到什么都没有意思,心情烦躁、经诊断为人际关系紧张,属一般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此求助者的咨询个案的的具体分析,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其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探讨与解释,并以相关技术帮助求助者识别并改正认知错误,矫正其适应不良的行为,改善其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适应功能,使其人际交往功能得到恢复,减轻了人际关系敏感症状,使求助者服刑改造自信心增强,逐渐形成了健康的思维方式,对监管安全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8.
《全唐文》卷九一六和宋潜说友纂修《成淳临安志》卷七八《寺观》四皆录有《心师铭》一文,前者以此文为唐释辩才所撰,而后者以此文为宋释辩才所撰。本文从《心师铭》的思想内容、题记与两位辩才的关系等方面,考订认为《心师铭》的撰者应是宋释辩才,并指出此文“著作权”之得订正在净土宗研究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9.
流年醉     
流光易碎,流年易醉。 是握不紧的细沙,是挽不住的流云,是容易褪去的浅笑酡颜。  相似文献   
80.
如何界定"文本解释与哲学史论述的实在性"?这是一个令当今学界无所适从却又挥之不去的棘手问题。学术史研究内在地要求"忠于历史实情",而任何学术研究又都以"洞见"乃至"创新"为其最高旨趣。究竟该如何打理二者间的关系呢?陈少明教授在简评《性善与治教》之际,宣示了"思想史研究"与"建构式的观念史论述"二分的设想:前者盖致力于分析、复述历史上的思想实情,后者则侧重依托思想史资源进行成系统的创造性阐发。这种为学理念上的"二分"设想,在当今汉语学界颇有市场。然而,即便分析、复述也都是具体研究者的分析、复述,都有着特定的立场、视角、思路、方案,且须在大大小小的尺度上遵循学术论述的"无矛盾"原则,故而内在地具有"建构"性与"系统"性。因此,严格来讲,流行的"二分"理念并不成立。充分正视"分析者—复述者"同时也是"生存者—判断者"这一基本事实,自觉置身于"‘文本—研究者自己—所有其他读者’三方互动"的格局之中,通过一轮又一轮的"立场、视角、思路遴选"与"具体解释方案调试"的张力运动,不断体察并通过高质量的系统性论述去表现"文本的可阅读理解性",恐怕才是"文本解释与哲学史论述的实在性"问题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