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探讨跨通道情境下同一种刺激序列中双任务范式与计时中断范式中位置效应和间断效应的异同,研究设计了实验1和实验2。实验1以2500 ms和4500 ms为目标时距,采用相同的刺激序列(视觉呈现时距信号,听觉呈现干扰信号或中断信号),要求3组被试分别在控制、干扰及中断条件下完成相应任务,结果发现不管2500 ms或4500 ms时,中断条件较干扰条件和控制条件的间断效应更明显;同时发现在2500 ms时,不管控制、干扰还是中断条件下均发现了位置效应,而4500 ms时仅在中断条件下出现了位置效应,这可能由于实验1的控制及干扰任务中的4500 ms时的“晚”位置的时间确定性较高,以致掩盖了位置效应。为了降低“晚”位置出现的确定性,更好地对比两种范式中的效应,实验2将目标时距设置为1500 ms和2500 ms,结果发现在1500 ms或2500 ms时,不管控制、干扰还是中断条件下均发现了位置效应,且中断条件较干扰条件和控制条件下间断效应更明显。上述结果意味着跨通道情境下同一种刺激序列中双任务范式与计时中断范式中位置效应是否相同局限在一定时间范畴;计时中断范式中的中断效应对计时的消弱较双任务范式干扰效应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工作记忆会影响时距加工吗?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该研究采用双任务范式,选择1~6秒为考察对象,操纵时距编码阶段的工作记忆负荷,以平均复制时距、比率分数及差异系数为因变量指标,旨在探讨不同工作记忆负荷对时距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秒、2秒、3秒平均复制长度、复制准确性及变异性不随记忆负荷的大小而变化,4秒、5秒及6秒的平均复制长度随着记忆负荷变大而缩短、复制准确性随着记忆负荷变大而降低、复制变异性随着记忆负荷变大而增大。这意味着工作记忆对时距加工影响具有选择性,可以由时距加工分层机制假说得以解释。  相似文献   
13.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主要是选取患者的背外侧前额叶(DLPFC)作为刺激区域, 通过调节其皮层兴奋性, 从而缓解其ADHD的症状和改善其受损的认知功能。针对tDCS在ADHD治疗研究中的问题, 未来可从有效性、确定最佳刺激参数、个体差异、不同亚型及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等五个方面来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李丹  尹华站 《心理科学》2019,(5):1061-1068
为证实相对中性面孔,恐惧面孔时距知觉会出现延长效应且不受年龄因素调节,本研究采用时距两分任务(400ms短标准时距和1600ms长标准时距)考察5岁组、8岁组及成年组被试的恐惧面孔和中性面孔时距知觉的表现。结果发现,对于所有被试,相比中性面孔,恐惧面孔时距两分任务心理物理函数偏左,两分点显著下降,且不受年龄因素调节。这意味着相对中性面孔,恐惧面孔时距知觉存在延长效应,且这种效应不受年龄因素调节。  相似文献   
15.
尹华站 《心理科学》2013,36(3):743-747
为了探讨数秒内不同层级时间加工的特性,研究者分别从“时间信息加工”和“信息加工的计时特性”角度开展了一系列研究。Münsterberg (1889)、Michon(1985) 、Lewis 和 Miall(2003) 及Vierodt(1868)从前一角度,分别指出1/3秒、1/2秒、1秒及3秒可能是数秒以内时距加工机制的分界点,分界点以下与以上的加工机制存在差异。P?ppel(1997, 2009)则从后一角度指出限制信息加工过程的两类时间窗,一类时间窗是以20-60毫秒振荡周期运行的高频系统,属于初级整合单元;另一类时间窗主要是处理2-3秒以内事件系列的低频系统,属于高级整合单元。前一类时间窗可以为信息加工整合基本的心理事件,后一类时间窗则是把2-3秒内的心理事件整合为基本知觉单元。基于以往研究的剖析,我们认为1/3秒、1/2秒及1秒等分界点的真伪性尚需进一步验证,并进一步假设40毫秒以内时间不能觉察为时距;40毫秒至3秒之间,随着长度增加,自动化加工减弱,控制性加工增强;3秒以上主要为控制性加工,涉及记忆过程。  相似文献   
16.
时间知觉和关联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负变化(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 CNV)被认为是与时间知觉过程有关的ERP成份。有关研究发现,CNV波幅会随着时间知觉到的长度和时间知觉的准确性而发生变化;CNV波幅的潜伏期与时间比较的判断决策过程有关;时间知觉中所诱发的CNV的脑内源存在历时性激活的特点且存在半球效应。为了进一步揭示时间知觉的神经机制,还需要结合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脑成像技术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事件相关电位对比研究中英文Stroop干扰效应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结果发现:两种文字材料都存在反应时的Stroop干扰效应,汉字的干扰效应明显强于英文;被试在完成不同文字材料的字词颜色命名任务时所诱发的ERP成分存在差异,具体为中文Stroop干扰效应表现为在350—550ms内,不一致条件比一致条件诱发一个更负的ERP成分(N450),主要分布于额中部电极。英文Stroop干扰效应表现为不一致条件比一致条件在250—450ms内诱发一个更正的ERP成分(P300),主要分布于左侧额顶叶;在450—550ms内诱发一个更负的ERP成分(N500),主要分布于中后部。研究结果表明语言类型会影响Stroop干扰效应的脑内时程变化。  相似文献   
18.
标量计时模型中的神经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量计时模型中各阶段的神经机制有重叠也有分离。从当今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看,与内部时钟有关的神经结构有小脑、基底神经节、前额皮质、前运动辅助皮质及顶叶下回皮质等;与记忆阶段有关的神经结构有基底神经节、背外侧前额皮质、右侧额下皮质及外侧前运动皮质等;与决策阶段有关的神经结构有背外侧前额皮质、前扣带回、高级颞叶皮质和基底神经节等。文章还从神经机制角度论证了计时的标量特性,讨论了今后研究值得注意的三个问题,即研究结果的确定性、研究手段的局限性以及该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时间复制任务中的计时中断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计时中断范式和时间复制任务相结合,考察了时间复制任务中是否存在计时中断效应。结果表明:(1)计时中断范式中1700ms和2300ms时距复制均出现高估现象,说明两种时距均低于相邻的高低估现象的转换点;(2)计时中断范式中1700ms和2300ms的时距复制任务没有支持计时标量特性;(3)计时中断范式中1700ms和2300ms的时间复制任务出现了计时中断效应。  相似文献   
20.
人格六焦点模型及老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ooker在人格三水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六焦点模型,其中3个焦点为特质、个体行为构念、生活故事,它们构成了人格结构的内在本质。另外3个焦点为状态、自我调节和自我叙述,它们是与结构相对应的加工过程。人格六焦点模型为与之相关的老化研究提供了一个解释的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