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1.
强大的错误记忆效应:词表呈现时间与呈现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楚 《心理科学》2007,30(1):23-28
本研究采用DRM范式(Deese-Roediger-McDermott paradigm),考察了词表项目的呈现时间与呈现方式对错误记忆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被试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受到学习阶段词表项目的呈现方式的影响,表现为所有项目随机呈现条件下的错误再认明显低于分组呈现条件,尤其是在20ms的随机呈现条件下,观察到了对关键诱饵的最低错误再认率。说明在对词表项目的编码阶段产生了对关键诱饵的连续激活,而对关键诱饵的错误记忆则是基于连续激活的不断累积的结果,当词表项目的随机呈现阻断了连续激活过程时,便会有效降低错误记忆效应。而且,在所有实验条件下均发现了错误记忆效应产生中所伴随的强烈主观体验,证实了错误记忆是一种强大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周楚  苏曼  周冲  杨艳  席雅琪  董群 《心理学报》2018,50(12):1369-1380
通过2个实验探究想象膨胀范式下老年人的错误记忆特点及其认知机制。实验1采用经典想象膨胀实验范式, 考察老年人是否会产生比年轻人更大的想象膨胀错误记忆效应; 实验2引入情景特异性诱导技术, 进一步考察老年人的想象膨胀错误记忆可能的认知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老年人与年轻人均表现出显著的想象膨胀错误记忆, 但老年人并没有比年轻人产生更多的错误记忆; (2)当通过情景特异性诱导技术有效增加了老年人在事件想象过程中的内在细节数量后, 老年人的错误记忆显著上升。该结果揭示对事件情景的想象过程是想象膨胀错误记忆发生的关键环节, 老年人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老化效应, 主要是由于该群体随年龄增长表现出在回忆/想象情景事件时内部细节缺乏这一特征所致。研究结果支持了建构性情景模拟假说和激活/监测理论。  相似文献   
13.
邵意如  周楚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9):1564-1573
事件切割指的是人们将连续的外界信息析解成若干个有意义且互相关联的事件的过程, 实验室中通常使用事件切割任务对其进行研究。事件切割既包含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 也有自上而下加工的成分。事件切割活动对记忆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知觉事件、回忆事件的能力被认为与其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解释事件切割加工过程和特征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情境模型、事件切割理论和事件视界模型。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事件记忆在不同测试类型上的差异, 并关注事件切割过程中的注意分配过程。  相似文献   
14.
学习困难儿童元记忆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以有和无意义联系的两种中文词对为材料,采用2×3×2混合实验设计,对小学三到五年级的学习困难儿童与学优儿童的JOL监测判断水平和学习时间分配之间的差异及其发展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学习困难儿童的JOL判断等级显著低于学优儿童;(2)在自定步骤学习过程中,随着年级增长,学习困难儿童能够根据学习材料的性质决定其学习时间的分配策略,表现出一定的元记忆控制能力,但其分配策略的有效性不高;(3)学习困难儿童的JOL监测判断水平和学习时间分配策略从小三到小五在缓慢提高;(4)学习困难儿童的JOL监测判断和学习时间分配之间存在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DRM范式,通过对预警、呈现时间以及再认时间压力的同时操纵,深入探索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实验结果发现:(1)编码阶段的预警提示可使再认判断的标准趋于严格,从而降低错误记忆效应;(2)提取阶段的再认时间压力可显著降低被试对关键诱饵与学过项目的区分能力,进而提高错误记忆效应;(3)预警提示在无时间压力时要比有时间压力时更有效降低错误再认.该结果证实在记忆信息的提取阶段存在双加工过程,激活与监测的双加工在错误记忆产生过程中存在对抗式的交互作用.当监测过程在编码和提取两个阶段均受到易化时,策略性的控制过程最有效;当监测过程受阻时,将导致激活的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郭秀艳  肖辉彬  周楚 《心理学报》2004,36(3):322-326
采用2×2×2混合实验设计,使用具体和抽象两种不同性质的图形材料对动态和静态两种条件下内隐时间的存在及其特征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动态条件下被试对抽象图形的位置偏移判断更为准确;(2)测试图形与识记图形之间位置偏移判断的错误率在测试图形与诱导图形内隐运动方向一致的条件下比不一致条件下大;(3)无论实验材料为具体图形还是抽象图形,被试对测试图形和识记图形的位置偏移判断错误率之间不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证明了内隐时间的存在,进一步探明了内隐时间具有方向性和认知不可渗透性的特点,并证明了运动范式为研究内隐时间及其特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内隐与外显学习的区别性研究引起了诸多关注,而两者的关联及协同作用研究较少.本研究使用复杂系统控制范式来考察内隐与外显学习的相瓦关系.实验发现:内隐与外显学习可以共同存在、协同作用;任务复杂程度的增加对内隐和外显学习都有损害作用;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内隐学习的贡献率上升;内隐与外显学习在练习过程中都存在高原现象;随着练习的增加,中等难度任务中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表现出分离趋势.  相似文献   
18.
使用DRM范式考察了错误记忆产生过程中无意识激活的存在与否。通过操纵实验任务和呈现方式,导致被试对学习词表的无意加工和不同水平的有意加工。结果发现,无意加工时所产生的对关键诱饵的无意识激活足以导致错误记忆效应,说明对词表的有意加工并非错误记忆产生所必需。随着对词表有意加工水平的提高,多次无意识激活的累积可导致增强的错误记忆效应,且表现出与真实记忆的共变,而阻断连续激活累积的因素可有效降低错误记忆  相似文献   
19.
同一个记忆源检测任务是否可以依赖两种不同的加工——无意识启发式加工和有意识系统式加工,是源检测加工机制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拟借助加工分离程序来分离同一个源检测任务中的启发式和系统式加工,并进一步考察了启发式和系统式加工受刺激呈现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位置源检测任务依赖于启发式和系统式两种加工,且随着刺激呈现时间的增长,系统式加工的贡献显著地提高,启发式加工的贡献却无显著提升。这一结果既验证了记忆源检测的双加工机制,也暗示了两种加工在加工深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