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毛泽东精神具有作为一般意义的精神世界的层次性特征,具体包括四个层次:以"对技术精益求精"为核心的科学精神,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核心的道德精神,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价值精神,以"共产主义信仰"为核心的信仰精神。毛泽东精神是20世纪中国精神的典型代表,要充分挖掘、吸收和应用毛泽东精神中的可用资源,把毛泽东精神和中国精神渗透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使中国精神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的精神纽带和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2.
企业家是拥有资本且懂得资本运营艺术的精英,他们拥有为他者所不具备的伦理气质或伦理精神,韦伯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而桑巴特叫作"伦理气质"。这种伦理气质成为了企业家追求收益最大化同时也最大化地履行社会责任的精神基础。从类型上看,企业家的伦理气质表现为"理智的德性"和"道德的德性";从内容上看,表现为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现代性语境下,探讨中国企业家如何形成企业家的"伦理精神"并充分运用这种精神,对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理论工作。  相似文献   

3.
杨国荣、潘小慧、孙春晨三位教授提出的讨论,集中指向一个形上问题:伦理道德,为何"精神"?具体展开为三大关系的哲学追究:马克思、康德、黑格尔三大理论资源、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传统的关系;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的关系;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马克思的"社会意识"、康德的"实践理性"、黑格尔的"客观精神",是关于伦理道德"精神"本性的三大理论资源,必须基于中国传统对它们进行创造性整合与超越。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的三位一体,是伦理道德的精神体系的形上基础,其中"体"是伦理道德的"精神"本性,"一"是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是伦理道德的"精神"本性及其精神哲学体系的现实性与历史性。民族—伦理—精神的概念同一性,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冲动形态伦理"的法哲学结构是其现实性和历史性展现的三个哲学维度。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工匠精神与医学生职业精神在角色担当、关注对象、实践路径和功能内涵上的区别,梳理出"工匠精神"中所蕴含的"业境"、"艺境"和"心境"三种境界;将造成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困境的原因归纳为医学生职业信仰迷失、知行合一脱节、医德教育缺失;并探索性地提出可通过筑牢医学生职业信仰、夯实医学生专业素养、厚植医学生品德根基来实现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逸"的美学精神是我国传统文人超越世俗社会的重要出口,亦是传统文人审美价值追求的核心。"逸"使传统文人在"隐"向自然、"隐"于艺术的消极行为中克服对现实人生的幻灭感;实现超越世俗、追求自我的审美取向,彰显了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涵——"文人隐逸精神"。本文通过对文人隐逸精神形成发展脉络的梳理,从而厘清以"逸"为表征的"文人隐逸精神"的真正内涵、价值所在以及它的兴盛、衰落的时代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展望传统文人精神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以热爱共同体为标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古希腊时期有所展现。古希腊公民热爱自己的城邦,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上,注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并强调将热爱共同体当作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古希腊时期"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的历史表明,"爱国主义"精神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对于"精神文明"我们有必要进行由意识形态话语、大众话语到哲学话语的第三次学术推进。哲学话语推进的前沿课题是:"精神",如何与"文明"在一起?为此,必须探讨三个问题。第一,"精神"因何"文明"?"精神"因超越自然、超越自我、知行合一的三大品质而进入"文明",理想与信念是"精神"的哲学内核。第二,"文明"如何"精神"?"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和"现实力求趋向思想"是"文明"具有"精神"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前者是文化理想主义,后者是文明理想主义。其中,"现实力求趋向思想",是"文明"对待"精神"的一种新态度,也是"精神"对待"文明"的一种新诉求,因而是关于"精神"与"文明"关系理念的哲学革命。第三,"精神"如何与"文明"在一起?"精神"以"伦理之石"与"文明"在一起,伦理是"精神文明"的基石,是"精神"与"文明"相互过渡的中介,是中国式精神文明最重要的民族气质和文化根基,因而必须确立精神文明发展的伦理优先理念和伦理优先战略。  相似文献   

8.
对人的精神生活的抽象关注构成西方传统哲学的主题之一。西方传统哲学的精神生活观可历时态地划分为超验性、先验性、经验性的不同铸型。马克思的精神生活观建基于"实践的唯物主义"前提之上,在对西方传统哲学精神生活观的历史反叛和现实扬弃之中,确认精神生活的存在由超验、先验和经验共时态构成,并由此开启了重新理解精神生活的"实践"、"现实"、"人的解放"等新维度,进而具体展现出对精神生活理解的多重性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9.
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主旋律中,内涵着厚重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又可以归结为以心和、人和、天和为特征和指向的"和谐精神"。"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中的核心和灵魂,而人文奥运的灵魂就是和谐精神。和谐、合力、和衷共济、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是人文奥运的基本精神,和谐是奥林匹克与中华文明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现代人类文明最稀缺的价值资源是"精神"与"伦理精神"。当全球性的生态难题开始挑战人类的生存底线,当全球化的浪潮甚至思潮妄图主宰生态时代的价值判断,生态主义"伦理精神"的回归成为共同的时代期待。如果说,"精神"的本性是"自由","伦理精神"是超越了个体的道德精神与人格精神而形成的"共同体精神"与"实体精神",那么,生态主义伦理精神则是重要的"伦理生态人"精神、"道德实践人"精神和"人类人"精神。在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的当今时代,应当构建生态主义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消解"经济中心"与"科技至上"的价值霸权、避免文化殖民主义的侵略扩张并扬弃文化相对主义,在异质文明的生态对话、生态融通与生态合作的基础上促成生态发展,唯有如此,生态主义"伦理精神"才能融入"民族精神",并最终成为"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伦理精神是民族伦理的深层结构,准确把握儒家伦理精神则必须理解孔孟儒家理论的内在逻辑。理解孔孟儒家理论的内在逻辑及其伦理精神的关键在于厘清孔孟儒家理论的核心关切。而孔孟儒家的核心关切正是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孔孟儒家伦理精神主要包括了:"志道据德"、"为仁由己"与"慎终追远"。其中,志道据德是孔孟儒家伦理的整体价值导向;为仁由己是其伦理实践的执行关键;而慎终追远则为为仁由己提供内在动力。回归孔孟儒家的伦理精神是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摆脱当代社会道德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是最能体现中国宗教特色和中国文化精神的宗教之一。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继承并发展了先秦道家尤其是老庄思想,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把"道"视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历代道教更是提倡尊道贵德的贵生精神、善利万物的慈爱精神和道法自然的自然精神等,这些精神都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宝贵基因,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樊浩教授基于"现实的伦理"和"伦理的现实"之双重动机,以"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性建构"为"一以贯之"的主题,在历史地还原性建构中国古代伦理精神基础上,求证中国伦理精神现代建构的必然性,由此开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历史到现实的三维认知路向,并构建以心理学探本、形而上学辩证和决疑论解决为基本构成的"价值生态"方法,然后以此来解决中国伦理精神历史性建构中的决疑论问题,完成对中国传统伦理及精神的逻辑还原,以为现代社会伦理的建构提供传统资源,也为其打开一种认知视野并开辟出一种认知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徐梵澄《陆王学述——一系精神哲学》为中心,考察徐梵澄对陆王心学的诠解。在徐梵澄看来,重温陆王是为了商量旧学,培养新知,并在此基础上重建中国的精神哲学。徐梵澄从精神哲学的立场出发,借助"知觉性"的概念,对象山、阳明之学的心性与功夫做了独特的诠释。徐梵澄又以科学和方式来研究"精神知识"、"玄秘科学"的领域,对宋明儒者精神修为中的"前知"、"顿悟"做了理性层面的说明。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6,(2):14-19
社会的急剧转型、伦理方式的根本转向解构了中国伦理认同的精神基础:"性善论"。"性善论"作为真理亟需获得新阐释使本身已是合理的内容获得合理的形式。以精神的方式把握"性善论",使之成为解决当前中国问题的精神资源。为此,本文以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为理论资源,呈现性善论中"四心"与伦理客观化自身的环节之对应、同一与同构关系,表明"性善论"内蕴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伦理向道德自然转承的精神逻辑。性善论预设了个体获得自由的伦理能力,这是当前中国社会建构伦理秩序与个体生命秩序的精神前提。  相似文献   

16.
池田大作"人间论"对话思想是具有当代日本新佛教特色的文明间对话理论。此理论的提出与其大乘佛教《法华经》信仰、日本传统佛教日莲思想、创价学会的"创价"精神三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可以说,大乘佛教的法华理念为"池田对话"提供了佛理根基,日莲佛教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为其提供了行动依据,创价学会以"人"为本的"创价"精神是其不断拓展对话的直接动因。"池田对话"的开展让创价学会作为现代佛教团体更具开放精神,池田大作提出的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宗教与社会融合发展的"人间论"现代佛学对话理论,亦具有深入探讨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6,(2):5-13
中国精神哲学传统一以贯之演绎的是伦理与道德"相濡以沫"的文化正剧,而拒绝向"相忘江湖"的道德自由方向发展。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哲学形态的"中国范式"就是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如果进行话语转换,与黑格尔"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的"西方范式"相比,"礼——克己——仁"的"中国范式"最重要的"中国风情"便是"克己"。"中国范式"在现代以文化坚守与问题共识两种方式呈现,一方面表现为对伦理型文化的坚守,以及"伦理上守望传统,道德上走向现代"的转型轨迹,另一方面是在关于分配不公和官员腐败两大问题诊断的高度共识中所表现的伦理忧患意识。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的中国话语,就是"伦——理——道——德——得"的精神哲学过程和精神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文化的长足发展,建筑在实用性、牢固性、遮蔽性等传统价值取向外更多地被赋予了精神人文价值,其中尤以纪念性建筑为主体。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是民族气质的精华,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角度探寻我国纪念性建筑的深层意蕴,可以丰富诠释建筑底蕴的学术之径,加深对纪念性建筑当代转型的理解。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言说对象,从娓娓"道"来的意境、点线串珠的"舞"术及"中和为美"的追求三方面初步探析隐藏在其设计语汇中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藉此揭示纪念性建筑影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3月15日胜利闭幕。3月19日,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召开全体会议学习会议精神。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马英林就学习贯彻全国政协会议精神做讲话,要求大家努力学习领会中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天主教中国化发展方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德性精神的现代振兴密不可分。儒家德性精神的现代振兴需要吸收西方近代启蒙精神并转化其启蒙方法,要站到"人类情感的天平上"对人类的情感能力首先做一番学理批判,从中发掘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振兴的核心价值观,据此推动人类在情感层面的现代性价值启蒙,超越近代理性启蒙之"蔽"。作为生命之大全的"幸福"理念,将是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振兴的核心价值理念,也将是人类在情感层面实施现代性启蒙的最高理念。"幸福"、"和谐"、"包容"应该成为当前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儒家德性现代精神的启蒙价值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