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是第一次来五台山,感触特别深,第一是省、市领导的人文素质特别高,对整个五台山的研究工作支持很大,尽管我第一次来五台山,但我与五台山结缘可能有十多年了,事实上,我在读博士的时候就开始写关于五台山的文章,并在《五台山研究》上发表。因此说结缘较早。佛家常说,三十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再过三十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十年后又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五台山既有很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是个历史与自然的二重体,这就是向外对话的一个很好的条件。自然景观在于保护和利用,而人文景观在于重建  相似文献   

2.
唐代有多条交通线路通往五台山,学者称之为“五台山进香道”。其中,代州往东沿滹沱河谷上行,可以从繁峙县西南的峨口进入东峨谷,抵达五台山之西台、中台;或从繁峙县东南的木瓜谷登上北台。自幽州方向经蔚州、灵狐县,从山北入台也需从繁峙县东西两处谷口进入。这条自代州出发从五台山北麓进山的道路,也是唐代代州经五台山路直通镇州交通线的西北段。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崔正森研究员所著《五台山佛教史》,是近年来中国佛教史研究中的一部引人注目的学术著作,如黄心川先生在序言中云:“作为我国第一本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五台山佛教历史的专著,我认为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佛教史,这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事。在上世纪上半叶,中-国佛教史的研究基本上是日本学者的天下,以境野哲、常般大定、宇井伯寿、本善隆等为代表的日本学者,著述了包括中国佛教通史、断代史、宗派思想史等诸方面的大量著作,相比之下,中国佛学界的研究成果就少得可怜,蒋维乔据日本学者境界哲所著《中…  相似文献   

4.
对五台山研究会,对整个五台山的建设,我实实在在说是比较关心的,充满感情的。我最初接触五台山是在1965年。第一次来到五台山就是跟随省里领导考察参观。当时给我的印象是,进入五台山有种超凡脱俗的神奇感,只见那古朴典雅的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  相似文献   

5.
各位学者、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同志们:按照双方商定,首届中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如期在号称“清凉胜境”的五台山开幕了。这是双方学者通过学术交流,增进了解和友谊,繁荣佛教文化研究,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盛会。  相似文献   

6.
2007年7月24—27日,中日第三届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在五台山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中日五台山佛教文化研究学者30余人,五台山佛教界、五台山区政府也派人参加了会议。7月25日,山西电视台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7.
内容提要:学者们对敦煌所藏有关五台山佛教的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主要涉及历史文献学,兼及考古学、社会学、图像学等领域.文章从敦煌五台山文书的整理与研究、“五台山图”与“文殊菩萨图像”、晚唐五代敦煌与五台山的佛教文化交流三个方面,对近百年研究历史进行大纲式梳理.  相似文献   

8.
在敦煌学研究体系的敦煌藏经洞遗书和石窟艺术的文物中,保存着一些有关五台山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及其佛教圣迹、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资料,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仅对研究五台山乃至山西省的历史地理环境、气候物产、宗教古迹、交通路线等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研究中古时期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中西文化、经济交流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因而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并进行了研究。自藏经洞发现至今的90年中,中外学者发表了一些研究论文,内容涉及了有关五台山资料的各个方面。特别是随着敦煌学研究的全面发展,对五台山资料的研究范闱也逐渐扩大,对此感兴趣的学者不断增多。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至今没有对这方面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根据国内外刊布的敦煌遗书目录及缩微胶片的查阅,  相似文献   

9.
我是山西人,我是带着感情来的,但这次我到五台山觉得非常伤心,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0.
明末五台山澄芳律师是促成五台山重开皇戒的主要人物,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惜的是关于澄芳生平的记载有诸多差误,梳理相关文献,订正讹误,以助学人之研究。  相似文献   

11.
Law  Andrew 《Philosophical Studies》2021,178(4):1301-1314

There is an old but powerful argument for the claim that exhaustive divine foreknowledge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freedom to do otherwise. A crucial ingredient in this argument is the principle of the “Fixity of the Past” (FP). A seemingly new response to this argument has emerged, the so-called “dependence response,” which involves, among other things, abandoning FP for an alternative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the “Fixity of the Independent” (FI). This paper presents three arguments for the claim that FI ought to be preferred to FP.

  相似文献   

12.
13.
Two types of matching designs, static and dynamic, are differentiated. While all matching designs are logically the same in terms of the probability model which determines chance level of performance, an attempt is made to demonstrate that there i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actics, strategies, and actual knowledge ofS and the type of design used which will, in turn, lead to different results even whenS's knowledge is held constant. It is suggested that analogous situations may exis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raditional psychometric model.The work reported in this paper was supported by 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articipation Grant (NSF-G15797) to the senior author. The authors are indebted to Joel E. Greene for his advice and criticism.  相似文献   

14.
If practical reasoning deserves its name, its form must b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rdinary (theoretical) reasoning. A few have thought that the conclusion of practical reasoning is an action, rather than a mental state. I argue here that if the conclusion is an action, then so too is one of the premises. You might reason your way from doing one thing to doing another: from browsing journal abstracts to reading a particular journal article. I motivate this by sympathetically re-examining Hume's claim that a conclusion about what ought to be done follows only from an argument one of whose premises is likewise about what ought to be done.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城市化与道德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 9世纪开始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是和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密不可分的。它带来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和道德嬗变。它使业缘道德取代血缘道德成为社会道德的中心 ,并通过交换行为和交换价值促进道德发展和更新 ,还进一步确立了竭诚服务的社会理念。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是现代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