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郜琳 《法音》2023,(10):57-64
犍陀罗国是十六国时期北印度文化中心,也是梵语语法家波你尼、佛教诸论师如那罗延天、世亲、无著、法救、如意、胁尊者等的故乡,在《大唐西域记》(下文简称《西域记》)中又被称为健驮逻。东晋高僧法显从帕米尔高原出发,曾到过此处,并在《法显传》中记载,此地当时被分为三个国家:宿呵多国、犍陀卫国和弗楼沙国。到唐代玄奘西行时,这里统称犍陀罗,隶属于迦湿弥罗国。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方立天本文据中国僧人编集的《经律异相》、《法苑珠林》、《法界安立图》等著作中的有关资料,论述了中国佛教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着重论述了宇宙空间图式论和宇宙时间观两大问题,总结了中国佛教宇宙结构论的信仰特征和思维特色。作者方立天,中国...  相似文献   

3.
澄观评传     
在历史上,五台山著名的僧人,首推唐代的清凉国师澄观。他继承并发展了华严宗实际创始者法藏的学说,建立起一个庞大而精致的佛教哲学体系,成为中国佛教义学的一座高峰,对后世的中国佛教以至中国哲学都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法音》2006,(3)
为了继承和发扬佛教寺院的传统戒律和制度,提高寺院管理水平,妥善解决僧人生前与常住的生活扶养关系,以及年老时的扶养、身体患病时的医疗、圆寂后的丧葬和遗产的处理问题,维护佛教的合法权益,根据佛教在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佛教寺院的戒律与制度,经过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讨论,同意《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的修正案,从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2006年2月25日《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修正案如下:十四、僧众住寺,常住供养;僧人年衰,常住扶养;僧人疾病,常住医治;僧人圆寂,常住…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宜黄县石门寺的僧人,继承了我国佛教寺庙实行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既精进修持,又辛勤劳作。他们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从事油茶、笋干,木材和粮食等多种项目的生产,过着丰衣足食、身安道隆的农禅生活。石门寺座落在宜黄县兰水公社杨坊大队朱家斜生产队,属于曹洞宗的寺庙,创建于中唐时期。一九二五年由竹慧和尚募缘重修,欧阳竟无居士撰《重修石门寺碑记》,至今仍屹立  相似文献   

6.
元末明初,来自“西天”迦湿弥罗的佛教僧人萨哈拶释哩在中国传法弘道十余年。他去世后,中国弟子智光宗承师说,发扬传承,从而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印度密教特征的佛教教团,即“西天僧”。这个教团以北京地区为中心,与宫廷皇室及宦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位尊崇。其宗教影响也进入到宫廷之中。  相似文献   

7.
《法音》2006,(3):20-20
为了继承和发扬佛教寺院的传统戒律和制度,提高寺院管理水平,妥善解决僧人生前与常住的生活扶养关系.以及年老时的扶养、身体患病时的医疗、圆寂后的丧葬和遗产的处理问题,维护佛教的合法权益,根据佛教在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佛教寺院的戒律与制度.经过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讨论,同意《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的修正案,从公布之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8.
一般人皆以为佛教弃乐求苦。例如一说到某位僧人吃肉饮酒,就觉得大不该,一听说有僧人近女色,更不得了,这是对具体的佛教徒而言;对整个佛教而论的,如电影《少林寺》拿僧人吃猪肉一事对佛教教义取笑,又如许多观众见到电影《少林寺》及《木棉袈裟》中的爱情悲剧而诅咒佛教的不近人情;既对个人又对整个佛教而论的,如近几年来,在党的宗教政策落实以后,有一些青少年出家到寺庙,许多人因此发出疑问:现在当和尚准不准结婚?这么可惜,为何抛弃天伦之乐,去当和尚,作尼姑?好端端的有福不享,要去过那清苦的生  相似文献   

9.
近年,从佛教刊物和实际接触中都反映出中国佛教界出现了一股“学习日本佛教,走日本佛教道路”的潜流。这股潜流从两个主面冲击:一是破坏我国汉传佛教要求僧人务须“僧装、素食、独身”的根本规定。日本出家人有相当部份聚妻生子、饮酒食肉、穿着西服、不讲戒律。颇受我国不守戒僧人的欢喜。《警钟》一文 (刊于《台州佛教》 1998年第 6期,总第 124期 )揭露:“现查 W市重点寺庙已有四个中青年出家人还俗,颇有名望的开如印经会负责人——九华山沙门开如又于去年还俗。”据闻,我国沿海一些城市的僧人白天在寺内,晚上则回自己的私宅过…  相似文献   

10.
镇澄对僧肇《物不迁论》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僧肇,东晋十六国时著名青年佛教哲学家。他才思幽玄,长于抽象思维,解“空”弥深,又精于撰写,曾著《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和《物不迁论》等名篇,在中国佛教哲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然《物不迁论》问世后,到了唐代,有清凉国师澄现含蓄地批评了该论的“不迁”说。受澄观评论的启发,明代五台山狮子窟沙门镇澄更撰《物不迁正量论》专文批驳《物不迁论)},在佛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这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一场大辩论,是关于事物存在形态,或者说是关于动静关系的重要论辩。这里我们先简述一下澄观对《物不迁论》的评价,之后再…  相似文献   

11.
唐代五台山乾元菩提寺高僧慧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慧超是新罗国的入唐学僧,也是我国佛教史上西行求法的密宗高僧和旅行家。他的著作是我们研究中国、韩国和印度佛教文化交流史的宝贵资料。西行求法终归清凉释慧超,新罗国僧人。新罗原是辰韩12国中之斯卢国。相传于公元前57年由朴赫居世建立,到四世纪中叶就成了朝鲜...  相似文献   

12.
明远 《法音》2002,(2):41-41
海宁禅寺座落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南麓。花果山属云台山系,最高峰玉女峰海拔625.3米,号称江苏屋脊。花果山层峦叠嶂,山崖壁立,飞瀑直下,漱玉喷珠,古木参天,花草繁茂。据学者考证,吴承恩《西游记》中花果山胜境即取材于此。海宁禅寺创建于唐,重修于宋,鼎盛于明、清,在历史上是一座富有浓郁地方色彩、佛道并奉的道场,但寺庙多由僧人住持。明神宗敕赐寺名“护国三元宫海宁禅寺”,并两次颁赐大藏经。1692年清康熙帝御笔书赐“遥镇洪流”匾额,寺院香火益盛,遂成为苏北、鲁南佛教重镇,有淮海第一丛林之称。乾隆、嘉庆…  相似文献   

13.
南山寺碑文     
南山寺碑文南山寺建自梁代之间,唐、宋、元、明累代补葺重修。元时,大承天护圣寺住持、崇禄大夫、司徒、广公真慧国师重创建焉。明代,法亨祖师纠工重修,始言万圣,复曰佑国。良有以也。我朝乾隆盛世,奎老禅师复兴。其中道光十年,玄化和尚又加补葺。咸丰六年,圣福和...  相似文献   

14.
华严寺位于大同市城区大西街中段南侧,殿宇巍峨,气势雄浑,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且保存比较完整的辽、金寺院建筑。辽代佛教华严宗盛行。华严宗是一个专门宣扬《华严经》的佛教宗派,为七世纪末唐武周时期高僧法藏创立,法藏号“贤首国师”,故该宗又称“贤首宗”,是中国佛教七大宗派之一。辽道宗耶律洪基曾  相似文献   

15.
振宇 《法音》2008,(3):6-15
前言《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为佛灭后九百年(约公元400年间),北印度犍陀罗国的世亲菩萨所造。世亲菩萨是部派佛教末期佛学思想的进步者,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其出家于萨婆多部,后由其兄无著菩萨引导而转入大乘,大弘瑜伽行派之教说。由于世亲菩萨一生著作丰富,后被尊为"千部论主"。此《俱舍论》即是世亲菩萨前期佛学思想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6.
一、曹溪宗概况以及佛教的社会影响(一)曹溪宗的历史及宗旨大韩佛教曹溪宗之创始可追溯到新罗时代(公元668-901年,相当于中国唐代),由道义国师[1]开创迦智山门,经高丽时代的普照国师[2]重阐、太古普愚国师统摄,曹溪宗正式创立。  相似文献   

17.
永寿 《法音》2006,(3):19-19
各位理事:我受常务理事会委托,向大会做关于《〈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修正案的说明》。《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自1993年10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以来,对于规范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的管理工作,发扬佛教和合共住的优良传统,加强佛教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共住规约》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仍然继续执行。但是,十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寺院管理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僧人年老扶养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僧人年老后,行动不便,得不…  相似文献   

18.
唯识学属佛教哲学中理论最复杂的学派。中土唯识思想最早的译籍是公元五世纪昙无谶在西域译出的《菩萨地持经》和求那跋摩译的《菩萨戒经》。其后有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的零星翻译。到公元六世纪前半,即北魏时期,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和佛陀扇多等译家相继来到中国,再加上...  相似文献   

19.
2003年9月笔者赴越南学习一年,其间,为撰写关于越南寺庙文化方面的博士论文,对越南50多个寺庙进行了田野调查,河内李国师寺是其中的一个。河内李国师寺位于河内市还剑郡李国师街50号,原名李国师祠或仙市祠,属寿昌县仙足总仙市村。祠原建于越南李朝(1010-1225),奉祀李朝国师明空禅师,故名。据越南正史《大越史记全书》、佛教史籍《禅苑集英》及其它史料记载,明空禅师姓阮,名至诚,法号明空,1066年生于长安府大黄县谭舍社(今宁平省华闾县赖池社),长大后与徐道行、阮觉海二禅师一同修行佛法,交往甚密。1131年,李神宗延请明空禅师到京城升龙(今河…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中国佛教寺庙经济现象是佛教组织形式随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原始佛教时期,佛教僧团将得道解脱作为唯一目标,将物质生活要求降到最简最低的状态。据《阿含经》及《僧祇律》等记载,僧人行止依照的"四依法"——粪扫衣、乞食、树下坐、陈弃药,可见当时佛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