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尝试挖掘海德格尔哲学中蕴含的潜能。这种潜能由"精神修炼"这一特定视角所激发。这一特定视角根源于法国学者皮埃尔·阿多与福柯的思想。在具体讨论中,本文沿着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的情绪问题步步深入,通过对孤独和寂静主题的文本分析,表明海德格尔哲学中存在着精神修炼的解读可能。而这意味着,哲学所敞开的世界与从事哲学的主体处于互动之中。真理与主体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5月13~14日,由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届"现象学与马克思"专题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国内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二十余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研讨会主题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对话的当代性。与会学者指出,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交叉研究重新激活了各自的思想传统,敞开了对经典思想的多维解读空间。复旦大学吴猛教授作了题为"《资本论》中的‘对象性’概念及其语义学意义"的报告,认为分析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都继承了弗雷格的传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米歇尔·亨利(Michel Henry)的思想中提炼出力量、主体性与生命三组命题,由此出发梳理与剖析米歇尔·亨利在从当代文化批判与对传统现象学的反思扬弃的基础上倡导的"生命现象学",并尝试在与中国古典《庄子》文本中的一些例子进行跨文化对话,思考在如何返归生命本身、在自身感触的基础上抵达对生命与世界的双重体认,调动生命内在的潜能、力量,以另一种主体性即生命主体性的范式,以身体性的、深沉的主体性悖论,抵抗主体的异化、重新培养关注自身生命与世界的当代伦理观。  相似文献   

4.
庄子哲学是目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根据牟宗三对康德哲学中自我问题的理解和现象学的意义生成理论分析庄子的自我问题,认为庄子哲学中的"我"有三个意义,即真我、现象我和逻辑我;"成心"不仅可以统摄"我"的三个意义,而且是现象世界或者说我的意义世界的生成论根源;"坐忘"是与意义世界的生成顺序相反的认识真我、回到真我的方法和过程,即庄子的"达道之方".  相似文献   

5.
正郭勇健著《庄子哲学新解》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作者认为,一般而言,老子智慧,庄子逍遥;然而庄子未必不智慧,老子未必不逍遥。历代儒家学者对道家思想定义不一,新儒家的心学倾向则影响了诸多学者形成庄子诠释的"心学范式"。作者抛开国学、儒学对庄子哲学解读的成见,从现象学的角度对《庄  相似文献   

6.
儒家的"万物一体"的思想,以天道自然、宇宙一体、一体归仁、生命感通、生生和谐与天下大同为其基本内容,以其内在心性的感通性、类推性、扩充性作为其证成为"一体之仁"的思维方式.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为笔者所着力建构的现代共生哲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笔者倡导的的共生哲学的实质,就是藉以阐明大道或存有是如何在宇宙及其现实世界中彼此共同相处与和谐共进的.因此从共生哲学的意义来看,儒家"万物一体"的思想,在道德形上学的层面上,含蕴着现代共生哲学的基本内涵,它的现代价值就在于,它为人类走出当下的天-人、人-自然、人-我和人-人的对立与两橛,提供了无尽的传统智慧与现代明鉴.  相似文献   

7.
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主体反省意义上的哲学思考对宗教理论做出解读和进行理性表达,是我们跳出宗教狭隘的神学立场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宗教思想的关键。"人是上帝的肖像"是基督宗教人学理论中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当我们抛开其纯粹的神学视角,尝试从"人的身心合一性"、"人的超越性与神、人、世界关系的建立"以及"人的自由与责任"等方面来解读这一思想观点时,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意义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8.
美国哲学家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的批判是现象学和技术哲学中的经典案例。他所动用的现象学资源包括胡塞尔的意向性和"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在世"、梅洛—庞蒂的知觉和身体理论。从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的视角来看,德雷福斯的"海德格尔式的认知主义"是典型的对现象学的"美国式挪用",而他将哲学化约为科学造成了哲学与科学的"短路",从而错失了现象学(或哲学)的超越论的维度。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探寻艺术之本质是从艺术作品入手的,因其主张"从已有的事物"出发。"世界"和"大地"是海德格尔解构艺术作品时所提到的两个相关相属的概念,海德格尔认为"世界"具有敞开性,而"大地"具有遮蔽性,二者一敞一蔽,在相互"争执"的关系中,"真理"得以生成。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视角切入,对艺术作品的本源、艺术作品中的"世界"与"大地"及艺术作品中存在的"真理"这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拓展与研究,从而将"世界"与"大地"、"真理"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与内涵明朗化。  相似文献   

10.
此前,已有西方学者着意探i寸了尼采与庄子的哲学共鸣,如安乐哲(Roger.T.Ames)与Graham Parkes.该文则是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从比较哲学视角探讨庄子与尼采的对话,更意在强调:尽管二者之间的"和音"很多,却仍不乏"不谐"之处.庄子与尼采的差异更接近于法语词"differance",是有"从"(defer)有"异"(differ).也正是禀从此一意旨,该文集中通过以下主题--视角(perspective),灵魂意识(sense of soul),欲望(desire)在达致"存在"之启化状态所起作用与地位,自我克服(self-overcoming)相对于自成(self realization).一个内含超越维度文化跟与之相反文化传统的比照,以及水流水深双向"分流"(differance)之隐喻等,进而条析庄子与尼采哲学的合分.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把生命看作杜威教育哲学和实践哲学的核心观念,尝试用"生命哲学"来解读杜威教育哲学思想,把杜威解读为"生命哲学家".这一解读体现梁漱溟构思儒家"生命哲学"的努力.我们大致可以把杜威的"生命哲学"视为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儒家哲学的一个思想资源.梁漱溟批评了杜威对中国人的道德生命和生命本性缺乏深入的领会.梁漱溟对杜威"生命哲学"的解读可以看作为儒学与实用主义之间的一种跨文化对话.  相似文献   

12.
夏莹 《现代哲学》2012,(2):42-50
本文以《科耶夫给唐.迪克陶的信》为解读文本,着力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科耶夫的哲学要义。其一,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曲解是科耶夫为构造现象学人类学而"有意为之"的误读;其二,科耶夫影响深远的"欲望着他者的欲望"理论构造;其三,科耶夫为凸显对人的哲学研究的独特性而强调的二元论思想。以上三个方面分别诠释了科耶夫哲学的立脚点、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科耶夫哲学建立在对黑格尔、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有意"误读"的基础之上。这种"误读"对于当代法国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帮助德国哲学进入到当代法国学界,并直接引发了法国的现象学运动;其二,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主体性的消解提供了理论契机。  相似文献   

13.
在诸多先秦儒学理论中,人道具有不能为天道完全统摄的本源性意义。在此基础上,这些儒学理论敞开了不能彻底消融于存有论视域的价值论视域,并建构了一种以价值论统摄存有论的价值哲学。这种价值哲学将价值的本源归于人道之仁爱情感,而不再进一步将其上溯天道,进而通过人的价值世界开显一切事物的存在。由于这种"开显"只是人的需求或意愿的表达,因此人对万物不具有存有论意义上的决定性,即此种价值哲学没有极端化的人类中心主义之风险。随着"天道"地位在后世儒学中的提升,人道的本源性地位被遮蔽,儒家的价值哲学也转变为以存有论为价值论奠基的形态,这是后世儒学出现"崇天忘人"甚至"以理杀人"问题的重要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14.
"泰然让之(Gelassenheit)"是理解海德格尔后期技术批判以及存有之思的关键概念。它具有一种双向结构:一是存有本身的层面,即存有本身的自行敞开与让予;二是属人层面,即人对存有本身之让予的让予。其中,属人层面的泰然让之又具有三个环节:从主体性强力意志以及表象性思维中的"让出"——无所施为地等待——"让"自身"入"于存有本身的自行敞开。然而,泰然让之并非一种消极性的存在姿态,而是有着"力量和决心"在其中隐藏和支配着,通过归属于存有而促进自身本己本质的提高,从而呈现出意志与让予相交错的结构。此外,泰然让之作为海德格尔后期所谓"源始伦理学"的核心姿态,必然会使得自我与他人的关联隶属于与存有本身的关联,从而为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所批评。但需要注意二者的视角差异,以及两种伦理观之间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5.
<正>第十三届《哲学分析》论坛——"生活哲学与现代人类生存"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5月28—29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顺利举行。该论坛由浙江大学哲学系、《哲学分析》编辑部与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联合组织,会议围绕着"生活哲学"的主题,从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现象学、古典哲学、中国哲学、美学、休闲学等不同视角进行了层次丰富的解读。来自14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80余位学者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物化"概念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庄子哲学中,"物化"概念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诠释幻化、死亡、自化、观化.这四个层面相互贯通,是庄子立足人的生存现实对人的生命问题的独特思考和对超越之路的个性化设计,在其整个哲学思想中起着关键作用.这里既有人的"命"的一面,也有人对"命"的"觉"的一面,体现着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人的主体优越性.合理地解读庄子的"物化"概念,对把握庄子哲学的特质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于"跨宗教、文化交流与对话"是人类社会不可回避的文化活动,其复杂性既是它的特点,亦是实现"交流与对话"的关键,因而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如"比较哲学""比较宗教学""跨文化传通"等学科领域,深刻透视与揭示其中的特点,解决阻碍交流与对话的问题,是当前学界与实践领域亟待加强的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8.
哲学反思的审美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有 《学海》2001,(2):19-24
本文从人类的审美活动出发,对哲学的根本特性--反思性--进行了系统的本体论追问与论证,从而以新的理论视野阐释了哲学反思的生存论根据.本文认为,有必要从"审美维度"出发理解"哲学反思",因为"哲学反思"的根据是人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在"审美"活动中本真地显现.从"审美维度"出发,就为更加深入地理解关注、守望人的"存在"的"哲学反思"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敞开和确证"哲学反思"的合法性,为进一步建构、发展哲学提供本体性的生存论根据.  相似文献   

19.
《齐物论》的基本旨趣在于,使人领悟"万物齐同"的精神。据庄子,万物皆是道的体现者,因此其存有本身理应被尊重,以至于万物齐同的和平境界。万物先以个别单位呈现于特定事态中。并且每件事物在其存在过程中,常与周遭环境连上关系,互相影响而转化为另一存有者。因此,使此世界总在变化之中。《庄子》一书所提出的"齐物"概念,要使人承认万物理应拥有按照各自的存有方式而存在的生命形式。那么,在《庄子》文本中,如何将"齐物"之论得到其内在逻辑根据呢?换句话说,《庄子》究竟依据何种内在的逻辑形式以确保"齐物""逍遥"等核心概念的证成呢?本论沿着"卮言"的语言特征而论证"齐物"概念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由此导出《庄子》"齐物"概念正合乎新科技革命时代所需的子学精神,即多元性生活世界此般结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申述《庄子》文本中"情"的议题及其在后世的延续。魏晋之际,面对汉儒割裂情性的二元框架,以王弼、嵇康为代表的玄学家,祖述老庄、精论情旨,将"情"的议题由哲学上的未显题扩展至显题化,成就了中国人性论史上"一往情深"的时代。北宋时期,以王安石、苏轼为代表的思想家,统合儒道,考辨情性,将《庄子》"性情不离"的论题诉诸理性的再解读,与南宋程朱学派"尊性黜情"的思想形成鲜明对照,进而昭示出北宋哲学对先秦道家的接续与回应。归根结底,这是《庄子》"安所困苦哉"的生命感怀及其天人视角的整体性思维,为文明传统注入了绵延不绝的抒情血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