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睺寺与十方堂李史明罗寺与十方堂是毗邻的两座黄庙。在历史上,这两座庙为一庙,称罗寺。十方堂原是罗寺的马坊院。明永乐年间(1403——1424),黄教传入五台山,五台山才有了黄庙,但为数不多。到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圣祖任命罗藏胆巴为菩萨...  相似文献   

2.
据有关资料记载 ,在内蒙古地区流传的藏语系佛教已有 40 0多年的历史。最近在为《喀喇沁文史·宗教篇》整理查阅有关资料时 ,发现其中有几处与五台山有密切联系 ,经与当地老喇嘛了解核对 ,撰写了这篇短文 ,从几件小事里具体反映了从 1840年以后至 1945年以前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中 ,蒙古族与藏语系佛教的关系 ,以及蒙古族宗教界人士、信教群众与五台山的联系。五台山的翁卜翁卜是受庙仓或佛仓喇嘛的指挥 ,管各种事务的喇嘛。如庙仓中管理牛马羊群、土地经营、买卖、建筑工程的监督等 ,都有专管的翁卜。五台山寺庙众多 ,1945年以前黄庙常…  相似文献   

3.
罗睺寺管家素那达尔吉南阳罗寺,因佛太子罗罗在五台山显圣,于该寺址处留下足迹而得名。寺建在菩萨顶下,殿堂巍峨,庭院清幽。这个寺院原为青庙,清康熙年间,五台山大兴黄教,将五台山十大寺庙改为黄庙,罗寺就是其中之一。罗寺改为黄庙后,常住蒙藏喇嘛。现在...  相似文献   

4.
玉花池     
玉花池是五台山较为古老寺院之一。民间传说,五台山先有玉花池,后有碧山寺,可见此寺历史的悠久。清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月巡游五台山,将台内十座青庙改为黄庙,其中有玉花池。从此,这座古刹就成为黄庙。玉花池,古名万寿寺,在台怀镇西北十里许的新坊村,依山面水,环境清幽。寺北约三十米处有一石池,约三米见方。  相似文献   

5.
登临五台山,徜徉在寺庙集群区,或晨曦初萌,或暮霭低垂,和着山泉伴着风铃,你会听到一种不似仙音胜似仙音的曲乐,令你久久神往,如醉如痴。这就是佛山圣境的庙堂音乐。 庙堂音乐最初源于印度的梵音佛曲,随着历代佛教事业的兴起,逐步吸取了中国唐宋曲牌,元代杂剧、散曲,以及昆曲、民歌、民间器乐曲等发展而来。翻开有关记载,我国庙堂音乐分南北两个系统,北系统又分东西两路流派。五台山寺庙音乐属北方系统,又独立于东西两路流派之外,自成风采。而五台山寺庙又分青庙与黄庙两个派别。青庙讲究“入法”,即规矩,风格幽雅、静谧。黄庙不拘一格,曲调明朗、自如,富有民间色彩。青庙使用“管调”,黄庙使用“角调”,青黄庙都用工尺谱记乐曲。  相似文献   

6.
正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永平十一年(68)就建有佛寺。五台山青黄庙并居,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道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五台山,不同民族的佛教僧人之间进行广泛文化交流,形成极具融合特色的五台山佛教文化,突出表现在佛教文学、佛教美术、佛教音乐和佛教建筑等各个方面。这些成果在促进五台山佛教文化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思想文化的传播、创新和发展,而且对于传承农耕和游牧融合的特色文化乃至山西的文学艺术、民居建筑、民间雕塑艺术等,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七年,佛教圣地五台山由牺盟会筹办组建起了“佛教救国会”。当时,五台山的四十八座青庙、二十一座黄庙有汉、蒙、藏、满、土等各族僧人一千二百多人。佛教救国会按照牺盟会的指示精神,将五台山青、黄两庙十八至三十五岁的四百多名青年僧人组织起来,分批轮流参加了牺盟会开办的抗日救亡集训班。占  相似文献   

8.
罗睺寺     
在五台山佛教中心区台怀镇,著名古刹显通寺东南侧,有一座保存完好的黄庙,这就是罗睺寺。罗睺寺旧为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现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寺院。寺内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十月御制碑记云:“罗睺寺者,灵鹫之精蓝,祗园之名刹也。”可知它很早就是有名的寺院。它占地  相似文献   

9.
罗睺寺建筑与塑像概述高明和在五台山寺庙中心区,有一座红墙包裹、苍松荫翳的古刹精蓝,这就是罗寺。罗寺昔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和十大黄庙之一,今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寺创建于唐,历代不废修饰。《清凉山志》记载:“唐建。张天觉于此见神灯,有感,修饰。...  相似文献   

10.
镇海寺自明初创建以来,经过铁林果禅师的中兴,成了五台山的禅宗丛林康熙五十年(1711)敕建后,改为黄庙,旋即给予二世章嘉阿旺罗森曲殿管辖,遂成历世章嘉活佛道场。新中国成立后,成了喇嘛自主的黄教寺庙.  相似文献   

11.
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曾多次“巡幸”五台山,对此,肖雨同志在《清朝诸帝与五台山》(载《五台山研究》1986年1期、2期)一文中,有着很生动和较详细的叙述。不过,肖文认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五台山台麓寺、菩萨顶皇帝行宫  相似文献   

12.
五台山号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文殊菩萨"道场,闻名遐迩,举世瞩目。中央领导同志百忙之中还总是惦记着、关心着大家。常言讲"人杰地灵",要把五台山建设成为真正的佛教圣地,就得有一批杰出的僧人。惟贤老和尚(中国佛协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曾对我说:"有庙就要有僧,有好庙就要有好僧,如果光修庙不见僧,  相似文献   

13.
暑期朝圣     
承德的避暑山庄,是旅游、避暑的好地方;而那里金碧辉煌的外八庙,又是佛教徒向往的圣地。今年夏天,我们中国佛学院的部分师生到避暑山庄的外八庙,进行了一次暑期朝圣活动。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是那里庄严雄伟的古代建筑和秀丽的自然风光,却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外八庙”是一个习惯称呼,据说原来有十一座庙,现在仅存七座了。这些庙都是在康熙五十三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间陆续兴建起来的。其  相似文献   

14.
金刚舞,又名“跳鬼”、“斩鬼”、“跳布扎”、“做道场”,是五台山黄庙喇嘛“道场”打轮法会上所跳的一种古朴、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舞蹈。黄教即藏传佛教格鲁派,它脱胎于红教,由宗喀巴大师创建。由于宗喀巴仿照以前郎达玛灭佛后复兴佛法的大律师贡巴饶塞所戴的黄色帽子,要求自己的弟子都戴黄帽子,因而人们便称格鲁派为黄帽派。黄教之名也由此而来。明成祖永乐年间,黄教开始在五台山传播。这是因为明成祖特别尊崇西藏佛教,又欲借助黄教柔服西藏之缘故。  相似文献   

15.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自北魏以来,历代统治阶级崇信五台山,视其为“圣山”、“灵山”,对五台山佛寺建造予以不同程度的扶植,遂使五台山形成规模庞大的佛教建筑群。目前五台山保存有中国唐、宋、金、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七个朝代的寺庙68座,其中,台外21座,台内47座。台内寺庙中,有黄庙8座、青庙39座。  相似文献   

16.
师徒三尊     
师徒三尊福生周青梅在五台山圆照寺都纲殿中,供奉着宗喀巴大师及其二位弟子达玛仁勤和克主杰的肖像,人称其为“师徒三尊”或“宗喀巴三父子”。这就表明圆照寺是五台山的一座黄庙。何为者也?宗喀巴(1357—1419),法名洛桑札巴,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  相似文献   

17.
镇海寺是五台山十大黄庙之一。其地古松奇特,风景优美。三世章嘉国师曾于此修行弘法,著书立说,因而镇海寺成了远近闻名的梵宇琳宫。镇海寺建筑雄伟,塑像精致,壁画精美。具有鲜明的藏传佛教风格。特别是三世章嘉国师灵塔,更是造型别致,构思奇特,华丽美观,气魄非凡,是融汉、蒙、满、藏和印度风格为一体的精美建筑,也是覆钵式塔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考察研究,深化了对五台山文化的认识,提出“崇尚佛教,首尊文殊”系清朝的一项基本国策的观点,并论述了“包装”的意义。提出五台山的规划开发应走主题公园的路子,要在文化软包装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传播与清朝前期相比有所衰落,虽没有形成高峰,但也一直未中断。这一时期,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传播,不仅呈现了自身的特征,而且对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自身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清代前期,因五台山独特的地理优势,博大而悠久的佛教文化和清朝统治者的极力推崇,五台山藏传佛教渐至鼎盛。清初诸帝多次巡幸五台山;蒙藏高僧频繁朝拜;藏传佛教寺院数量、僧人人数迅猛增加;寺院管理制度日趋完善,为清初巩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