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伦理学被称为“本原伦理学”,它关注人类整体伦理生活的 形而上根据,似乎对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及个体行动的道德根据等伦理论题不以为意 。然而,由此得出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伦理学完全不关注伦理行动者的个体实践,或者直 接断定伽达默尔拒绝将伦理意涵赋予“孤独的个体存在”,不仅失之于简单粗暴,亦缺乏一 种对伽达默尔伦理思想进行辩证综合考量的复杂性思维以及对之进行更为细致理解的理智耐 心。至少我们在伽达默尔的短文《科学与公众》中看到了一种例外。在这篇短文中,伽达默 尔通过分析技术化时代科学的话语霸权及其控制效应,揭示了现代权力格局下学者自主性研 究缺失的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学者个体行动的伦理困境。伽达默尔将这种伦理困境归咎于 现 代规范伦理学,指责规范伦理学用普遍规则规训个体行动,在行动理由问题上饰智矜愚,不 了解活生生的日常经验作为行动理由更具有原初的本根性。为此,伽达默尔要求接榫亚里士 多德实践智慧与诠释学以拔丁抽楔,走出规范伦理学迷津,超克技术化时代个体行动的伦理 困境。  相似文献   

2.
彭斌 《学海》2011,(5):119-125
认真对待权力,核心在于理解权力的必要性依据、正当性基础与合理性运用的问题。人类所以需要通过权力的方式实现社会管理,是由于权力既具有社会公共性同时又具有强制性的内在特征决定的。在现代政治生活中,人民主权原则是权力正当性的依据,它否定了将暴力、神权、知识与权利作为权力正当性基础的观念,强调只有经过人民同意与授权的权力才具有正当性。从权力运用的角度讲,议行合一与三权分立、单一制与联邦制之间在权力运用方式的合理性问题上存在争论。  相似文献   

3.
杨国荣 《哲学动态》2023,(2):5-12+126
“非常伦理”既与“应当做什么”和“应当如何做”的一般伦理问题相联系,也关乎“日常”与“非常”之辨。“非常伦理”和“日常伦理”都关涉伦理学的一般特点,包括德性与规范之间的统一。以“非常伦理”为关注之点,其意义不仅无法与一般的价值原则和普遍的道德规范相分离,而且涉及这些普遍原则的具体落实。在伦理学上,原则的普遍性和原则的落实,关乎形式与实质的关系问题。不管是日用常行,还是日常生活之外具有不确定性的生活领域,都需以普遍价值原则为引导。判断一种伦理原则的正当与否,不仅需要视其价值意义,而且应当同时关注其正面的价值意义是否得到具体落实。从行为过程和道德规范的互动来看,广义上的行为制约还关乎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关系。不管是权力还是权利,都既与日用常行相关又超乎日用常行之外。以伦理学为视域,人类不仅需要约束权力,而且应当约束权利。在更广的意义上,“非常伦理”中的“非常”关乎科技领域,“非常伦理”则相应地需要讨论其中的伦理问题。科技活动既与人的日常存在相关,又不限于人的日用常行。通过对人体增强、人工智能的分析,可以更进一步理解“非常伦理”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政治伦理思想的发展,经历了由以宇宙论为基础的伦理学、高级宗教和哲学来完成的不同阶段,法理正当性的确立,使人类政治真正同人的生活统一了起来。政治的"价值正当性"给予了政治以正当的理由,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具有优先性。与现代政治的重大伦理关系相对应,现代政治伦理体现出从统治政治到生活政治、从等级政治到平等政治、从全能政治到权限政治、从人治政治到民治政治、从集权政治到分权政治、从强权政治到联合政治等六大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5.
当个体受到结构性非正义压迫时,正义行动者在"不平则鸣"和"八方来援"的回应中形成了"为正义发声"的社会互动交往行为。作为礼物的意见和问题在网络交往中呈现典型的"非对称性互惠"特征。在政治责任、道德尊重、差异性团结的伦理原则和礼节、修辞、叙事的交往方式的影响下,正义行动者在网络交往时能够迅速组建"正义者联盟",协同合作对正义进行补救。然而"非对称性互惠"交往伦理受情感失控以及代表制的权力滥用与视角差异的影响,容易产生以"正义"之名行"非正义"之事的异化。为此,网络空间中的"非对称性互惠"交往伦理需要进一步整合社会契约论、美德论等西方伦理学以及中国传统的"情理交往"等理论资源进行补充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民主制度需要公民的政治忠诚.西方民主制度下却出现了公民政治忠诚的缺失现象,它使公民公共意识缺乏、个人权利得不到更好的保护和国家利益遭受损失.它的造成既有民主制度自身的原因,又有民主制度之外的原因.由于西方民主制度下公民政治忠诚的缺失与自由主义政治伦理话语有着内在联系,因此,只有超越西方自由主义政治伦理话语,民主制度所需要的公民政治忠诚才可能产生,民主制度才会健康地运转.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公共秩序的核心是个体自由,而其价值表现则是公民伦理。我国公民伦理思想的历史积累并不丰厚,与此相关的公民社会亦不成熟,因而现实公共秩序及其规则的形成主要依靠传统习俗与权力意志,这导致现代公民伦理成长的孱弱性和漫长性。在现阶段,消费政治欲望的增长给公共秩序的结构转型带来了双重任务:社会重建与权力重建,两者并无先后轻重之分,只有如何应对之别。  相似文献   

8.
有关荀子"政治正当性"的主张,已经有许多有益的探讨。站在现代政治哲学的角度看,"政治正当性"所预认的观念前提在于民众的自我意志的自由和自决,舍此,则任何权力的"正当"或"不正当"皆无从谈起。正是从此前提出发,荀子在权力来源的问题上并不曾追问权力本身的正当性问题,而更多的是在意统治者统治权力在效果上的合理性问题。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一方面与荀子重德的理论相关,另一方面则与荀子对民众的看法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9.
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政治伦理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政治正当性及其操作规范和方法论的价值哲学。时政治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导向、规范和终极价值关怀的意义。政治的正当性在于谋取人类“优良的生活”。在人类政治生活中具有优先性。围绕政治的正当性问题而展开的人类政治的价值选择和伦理结构是政治伦理的主体内容。人类生活在由政治支撑着的社会框架中,政治价值理念、政治制度伦理、政治组织伦理以及政治行为主体伦理,是现代政治伦理构成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10月20日至21日,"第十一次全国应用伦理学研讨会"在江苏苏州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共同主办,百余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讨。一、大数据与信息伦理中国社会科学院甘绍平研究员认为,当今的信息与交往技术使所有人被迫或无意识地生活在日趋精细化的监控之中,个体基本的隐私权利  相似文献   

11.
政治的正当性问题,是政治伦理和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自古以来,人类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从不同视角对政治正当性进行探索和实践的历程,就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程,是人类政治同"善的生活"逐渐统一的历程.政治与"善的生活"的联系,在历史、法律和价值三个方面得到不断揭示和深化.政治的正当性,作为一种政治秩序应该获得其成员承认的价值根本,在人类政治生活中具有优先性:它是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国家与社会、政治家与公民有效结合的基础;是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对谋取"善的生活"的不同方法和途径,决定了人类政治生活的变更和形式.  相似文献   

12.
转型中国构造了一个重叠式的社会结构和观念重叠结构,也因此生成了一个问题丛。既有普遍性的与资本的世界化有关的问题,也有与中国的社会发展道路有关的问题,还有与转型中国自身有关的道德基础问题。最为深刻的伦理基础在于情理结构的解构与建构;就个体而言则是重建一个有理性且无偏见的观察者和演说者,以及具有基本道德理性知识的行动者;从领域看则是从家庭、家族和村社伦理向公民伦理扩展;从社会伦理、组织伦理向政治伦理拓展。  相似文献   

13.
论忠诚之为政治伦理美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诚"是政治伦理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儒家的忠诚观构成了儒家道德理想主义落实到社会政治生活实际的观念构架。在现代政治语境中,忠诚理论必须归复孔孟的人际对等性与政治对应性的内涵。以这一内涵为基础,便可以明确当代政治实践中的行政个体与民众、上级、良知等具体忠诚对象之间的关系定位。政府的权力源于民众权利的让渡,因而,忠诚于人民是无条件的绝对命令,忠诚于上级则是有条件的理性服从,忠诚于道德良知则是忠诚能否实现、行政个体是否具备政治伦理美德的重要的衡量尺度。  相似文献   

14.
公民伦理作为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的治国之道,构建和培育公民伦理是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题中应有之意。构建和培育我国的公民伦理,在体现其共性的同时,应当寻找符合国情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政治伦理构建是维系公共政治生活繁荣稳定的内生需要,从根本上说,它是政治行为主体由“偏好转换”到“重叠共识”的过程.偏好转换之所以必要,是源于个体信息及人类理性的有限.偏好转换之所以可能,则缘自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政治共同体的归属感.我们必须承认现实政治生活中偏好转换的艰难性,尤其应当关注这样一个现实:政府权力作为以强制性为后盾的“硬权力”,对社会资源具有极其强大的操控能力,权力者往往会由于制约机制缺失和监督力量孱弱而放大自己偏好,以至于一些官员以个人的偏好取代政府组织及社会的偏好.预防、纠正和克服政府偏好偏离公共利益的倾向,成为政治伦理构建的一项重要使命,需要从政府决策过程优化、民主政治消费模式拓展、公民精神以及公民社会政治文化弘扬等多个层面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构建偏好转换的政治伦理环境.  相似文献   

16.
正改革开放40年以来,政治伦理学研究一直是中国伦理学界关注之重要领域和学术方向,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中国政治伦理学之深入研究与论域拓展,由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承办的"回顾与展望:政治伦理学40年"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5月19日在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五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政治伦理学基本理论、中西政治伦理思想史、  相似文献   

17.
宪政的伦理基础及其社会价值追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宪政伦理是指宪政的正当性及其道德意蕴.宪政的正当性来源于人类个体固有的最高价值--人的尊严,宪政制度生存的正当性基础即在于它是保障人有尊严地生活.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实现,是人的各种本质力量的全面发挥,是人之生存所内在的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终极关怀是人类最终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和彻底解放所需要的最高关怀.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宪政伦理在社会雏度所具有的道德意蕴就是人的解放,而在社会中保障人的应有权利则是人的解放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8.
政治伦理视野中的公民教育是基于国家政治的核心价值理念,围绕政府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及其相互关系展开的社会公共政治伦理教育,它是培育契合国家政治精神和社会公共伦理期待的合格公民之教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宪政伦理研究:路径、问题与线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宪政伦理研究从伦理的维度探讨宪政的正当性及其伦理意蕴,宪政的正当性基础在于它能保障人有尊严地生活.而宪政的伦理意蕴则体现在建立优良的伦理秩序,具体表现为公民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种关系和谐有序.宪政伦理的这种研究是对宪政研究的有益拓展,但国内学者涉猎这一研究者尚不多见,系统地整理这方面的资源对推动宪政伦理研究走向纵深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引下,我们应当如何紧扣我国的政治生活实际,从伦理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主义政治权力问题,提出相应的伦理对策,引导和规范权力向善,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服务?这是一项极富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近日,笔者有幸拜读了钱俊君博士撰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