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2012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由中国经济伦理学会、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的"差异·慈善·和谐"全国经济伦理文化学术论坛在湖南吉首大学举行.来自湖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吉首大学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与会人数30余人.  相似文献   

2.
易小明简介     
正易小明(1965-),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留德、留英学者。现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省差异与和谐社会研究中心、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吉首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社科版主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湖南省首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首届"百位社科人才"培养对象,  相似文献   

3.
针对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以及发展的方向,对宾馆室内设计课程在授课方向、内容、考试要求及教师团队建设等问题进行改革分析,以期对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吉首大学易小明教授所著<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从对差异与和谐的哲学探讨人手,对人与自然的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人与人的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中西传统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等同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5.
吉首大学伦理学学科始建于1995年,2001年成立伦理学研究所,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现已有一支科研能力较强、结构较合理的学术队伍,成员共1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学科带头人为易小明教授。  相似文献   

6.
<正>由中国伦理学会民族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云南省民族伦理学会、宁夏大学民族伦理研究所共同主办,云南省民族伦理学会承办的"民族伦理与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1月20日至24日在大理学院古城校区隆重召开。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教育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吉首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湖北民族学院、石家  相似文献   

7.
作为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两岸学术交流论坛之一的“宗教文化与社会发展”海峡两岸研讨会,于7月5日至7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友谊宫宾馆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交流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黑龙江大学和台湾中华宗教哲学研究社联合主办。世界宗教研究所、黑龙江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的30余位大陆学者与来自中兴大学、台北大学、辅仁大学、佛光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东海大学、新竹清华大学、玄奘大学、铭传大学、大叶大学、逢甲大学、东京大学以及中华宗教哲学研究社的20多位台湾学…  相似文献   

8.
阳征 《哲学动态》2002,(1):9-10
2001年9月7日至9日,“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湖北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来自德国特里尔大学、日本关西大学、创价大学、美国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台  相似文献   

9.
"现象学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纪念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现象学家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发表 1 0 0周年 ,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于 2 0 0 1年 1 0月 1 3日至 1 6日在北京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共同主办了“现象学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集中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现象学家、胡塞尔研究专家和学者 ,包括比利时卢汶大学胡塞尔档案馆馆长柏纳特 (RudolfBernet)、德国波鸿大学的威尔登费斯 (BernhardWaldenfeis)、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的卢格尼尼(MarioRuggenini)、美国布法罗大学的K·曹 (KahKz…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学史上,《中庸》对"过之"问题的强调,以及对由此引出的"真知"问题的处理,从根本上确立了心性论在儒学中的地位.宋明时代,《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几经遴选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平起平坐的圣人之书.朱熹于"四书"之中最重《大学》.《大学章句》既是对《大学》的注释,同时也是在系统阐述朱子本人所服膺的修身之道.然而,《大学章句》在借用《中庸》、《孟子》的"性"概念时,几乎完全忽略了与之相应的"过之"与"真知"问题.顺此继续追踪,我们发现,《大学章句》虽设定了"仁义礼智之性",但实际上并未将其作为修身的出发点.在对"过之"与"真知"问题缺乏深刻体会的情况下,《大学章句》试图以"格物致知"作为获取真知的途径.然而,"格物致知"所蕴含的怀疑精神,最终却使实践者陷入了"不知该如何格致"的"出发点丧失"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