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代画像砖石是中国宝贵的古代美术遗产,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常任侠汉代画像砖石研究成果显著。他从画像砖石的社会文化背景、分布区域与时代以及画像砖石所表现的社会景象和艺术表现手法四个维度来建构其研究图景。他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对画像砖石进行实地考察,在把古文献资料作为研究画像砖石重要材料的同时,还利用考古最新发现的地下遗物进行"文""物"互证。常任侠的画像砖石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史学家对史料的认识,丰富了美术史研究的资料库,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汉代绘画和雕刻艺术、了解汉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奠定了重要的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2.
汉画像石、画像砖是中国古代绘画与雕刻高度结合的艺术珍品,从汉画像石、画像砖的造型特点、构图经营和用线方法上,我们能够感受到汉代艺术那种粗犷豪放、不事细节的雄浑之美,和飞扬流动、优雅浪漫的理想之美。  相似文献   

3.
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结合了我国汉代绘画和雕刻艺术,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汉代审美风格与社会风情,表现了汉代容纳万物的宏大气魄。汉人贾谊的一段排比文字很能表现汉画像砖的特点———"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入荒"。随着时代推进,现代人快节奏的艺术追求往往忽略了以神构笔的汉画像砖,忽略了线条勾勒中汉朝人的天地宇宙。"在砖石上刻画,把有汉一代的宇宙观、生活观、审美观  相似文献   

4.
汉画像砖在今山东、河南、陕西、云南、贵州等地都有发掘。四川以成都周边出土的东汉中后期实心画像砖数量较多,艺术造诣较高,是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神秘瑰丽的四川汉代社会的活化石,它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画像砖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域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从美学理念、绘画题材和艺术语言等方面来说,南阳的汉代画像石是一笔宝贵的古代艺术资源,是汉代文化的精华。中原地区应认识到古代灿烂文化的价值并加以借鉴,借用当地的艺术资源,形成地域艺术特色。一、南阳汉画像石的历史地位汉画像是对当时社会面貌的具体描绘,综合反映了其社会制度、生产能力、道德观念、精神信仰,以及艺术水平等各方面内容,被人们看作是汉代历史的画卷,对汉文化的研究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汉代,是我国铸镜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既完成了铸镜装饰工艺由单一向繁复的转化过程,又开启了铜镜与社会意识形态相结合的先河。汉铜镜的纹饰图案形态十分复杂,且做工优异,极具艺术性和装饰性。汉铜镜虽为生活实用品,但它的艺术价值远大于它的使用价值,其千变万化的装饰纹样也展示出汉代人民精湛的工艺水平和广采博纳的艺术成就。汉铜镜广泛地吸收了同一时代的画像砖、石的雕铸技法和汉帛画的绘画语言,其画面构图、审美情趣也达到了亘古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南阳两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汉代艺术中的典范,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南阳两汉画像石艺术虽然是一种极具地域性的文化形式.但它以其独特的造型方式、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比较完美地反映了我国两汉时期的时代艺术精神和美学精神,不愧为我国两汉画像石艺术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美术是当代大学生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最能够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门类之一。从目前的美育教学实际来看,重视并发掘中国古代美术这一文化资源,极具审美素质教育的价值功能。大学生可以在美育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中国古代美术的鉴赏来解读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从中领会自己本土文化艺术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来丰富自己的审美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真正成为人格完善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9.
莱辛曾在其著作《拉奥孔》中提出"包孕性顷刻"这一著名的美学论断。这一论断作为评价美的标准,同样适用于汉画像艺术的审美。在汉画像砖图像中,描绘汉代先民狩猎生活的狩猎图,其精湛的构图、精妙的细节刻画最能表现出"包孕性顷刻"的内涵,其原因在于材料与工艺的选用、细节与变化的处理及表情刻画的运用,可见汉代先民已经开始对有限和无限、瞬间与永恒等命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自原始社会以来,中国绘画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创作的高峰时期,汉画艺术作为两汉时期独特的艺术形式,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汉画艺术在继承先秦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壁画形式,并在继承和创造的基础上衍生出多姿多彩的绘画样式,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器具画和壁画一起构成了汉画特有的艺术体系,也形成了绵远流长的审美价值。文章在分析汉画样式的基础上,论述了汉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意蕴,以期揭示汉画承载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汉画像石中则是象征性符号,它具有象征和隐喻的内容,反映的是世俗阶层的心声,通过羽化升仙的艺术模式,展现出汉代"人生幸福"的文化模式。它对我们今天的审美,仍然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包倩雯 《美与时代》2023,(4):123-125
选取公元5世纪至公元6世纪这个时间段,以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画像砖和西方的镶嵌画为例,运用图像学理论分析画像砖和镶嵌画的绘画表现,运用比较学的方法研究古埃及、古希腊艺术对于镶嵌画的影响,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对于画像砖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各具特色的艺术样式。中国的画像砖始于战国晚期,发展至南北朝达到巅峰;西方镶嵌画最早出现在几千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苏美尔人被认为是镶嵌画艺术的始祖,到了拜占庭时期镶嵌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两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发展特点,凝结了艺术家的理想追求与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13.
《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绘画始祖”.从美学角度看,它让我们看到了魏晋时期绘画风格从汉代的古拙雄壮的阳刚之美向精巧婉约的阴柔之美的转化.这也体现出入们审美心理和审美态度的一种转化倾向.这幅画所反应的中国绘画的进步,不仅在于连续性故事图的成熟,也在于其中山水画创作的萌发,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传统;它摆脱了汉代说教艺术的窠臼,注重于展现人物的性情容貌,表现自然的和谐生机,表达对美好事物的颂扬.这种向抒发人真性情的审美转变,也为后代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启迪着后人发扬对艺术的承袭与创新精神,并激励着我们迈出追寻美的脚步.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在我国古代的诗、画、园林,以及文学创作中均有较深的体现,意境所概括的艺术现象,在东方其他民族的艺术以及西方艺术中均不罕见,但只有中国艺术和美学的精神才对意境作出了完美和深刻地阐释,所以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5.
以文道统一,情理统一,人艺统一为基本内容的美善统一,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在秦汉审美文化中得到了极为充分的富于时代特征的表现。在秦代,它是以极端功利主义的尚用形式表现出来的。在汉代,几乎所有的思想流派都主张审美、文艺服从、服务于政治教化、伦理重塑、人格再造、稳定大一统的主旨,这种强调美善结合、刻意弘道济世,注重政治教化的审美功能观,在汉代审美文化的理论形态、感性形态和生活形态都有显著的表现,成为秦汉审美文化显而易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乐论是古代典籍中关于乐的论述,这种论述包含着关于文化艺术的理论视角和价值立场,以及关于政治、道德伦理与艺术文化之关系的探讨。以荀子乐论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乐论旨在通过主体的艺术化生存在工具与价值、感性与理性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关系。乐之和张扬着乐之独特价值的同时与主体心性修养、政治和谐密切相关。儒家乐论传统在经历了汉代天人之学...  相似文献   

17.
刘克 《中国道教》2009,(6):18-25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碑刻、壁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上所刻文字等合称汉俩,是汉代民众结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的一个象征世界,表达着他们的愿望和期待。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大批道教汉画发掘出土,为我们全面认识原始道教在民间的影响状况和消除研究中的诸多疑问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8.
戴文红 《学海》2002,(4):169-171
一谈到艺术的价值 ,似乎习惯上都是指道德、哲理、审美等人文价值。这种观念当然是典型的经典艺术观念。从中国古代艺术观念中所标举的所谓“士大夫气”、“书卷气”、“山林气”、“无烟火气”等等到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审美无利害”说或“审美距离”说 ,都在强调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性。因此 ,谈论艺术的物质性价值或者说作为商品的商业价值 ,被贬义地称为“铜臭” ,历来是被排斥在经典艺术理论的视野之外。关注商业价值的艺术活动传统上被视为是商业文化制造的艺术活动的变种。进入 2 0世纪以后的社会 ,尤其是城市社会 ,平民化、商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华美学精神以追求至真、至善、至美以及相互间的和谐统一为本质属性。艺术美学不只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还是一种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一种植根于生命的本源、源于生命最深处的人生情怀和生命精神,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中华美学精神,所以阐扬和追求中华美学精神必将成为艺术美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在艺术美学研究中,既要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论品质进行梳理和阐扬,又要以审美的方式传播和彰显真善美的力量和价值追求。从审美价值层面,宏观上观照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不难体会到中国艺术是艺术家追求自我生命和宇宙普遍生命的和谐统一,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就是以生命为本体的最高真实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本文总结归纳了汉代造型艺术的创造法则与审美取向。我们可以通过对汉代造型规律的认识来把握中国艺术的造型规律,探索当下中国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