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
缪勒的比较宗教学借助比较语言学进路,试图对宗教现象作出科学的归纳与解释,并赋予宗教研究以独立学科地位.但其方法论中充斥着自然科学的客体化、实在化特征,化约了宗教作为人类存在活动的主体性本质,将宗教学研究的最终旨归确立为内涵含混的客观真理,宗教学术活动从而成了对宗教信仰或宗教性的化约,宗教研究和宗教之间的矛盾对立在缪勒的体系中凸显出来.伊利亚德的宗教现象学方法则倡导"非化约主义",在宗教研究中使宗教近乎其所是的显现自身,"神圣"因素成为宗教最终不可化约的特质和宗教学的学科母体,而体验"神圣"、以宗教性方式生存的"宗教人"则成为宗教活动中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涂尔干是现代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宗教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家。涂尔干将其社会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应用到澳洲原始宗教的研究中,对宗教的起源、构成等问题做出全面而缜密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宗教现象的社会属性。他探讨了宗教"神圣"的发生机制,以"神圣"与"世俗"的二元理论深刻阐述了宗教现象"自成一类"的特殊本质,以此对宗教学的发展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作为宗教学说史上的一个重要范式,涂尔干的"神圣"理论在宗教现象学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宗教研究的深入,涂尔干的理论范式也必将为新的理论所补充、完善和超越。  相似文献   

3.
郭武 《宗教学研究》2004,2(4):10-16
本文结合有关宗教学理论,对宋元净明道所推崇的"净明"、"忠孝"概念进行了解析.作者以为:宋元净明道视世俗性的道德实践为"神圣"的宗教修炼,实与宗教学中的凡俗可以"转换"为神圣之理论相合;而净明道徒的这种"转换",则多与其个体的"宗教体验"有关.至于元代净明道借"无极"概念来释"净明",以"净明"为回复宇宙根源之境界,则合于宗教人经验到与万物的根源、终极的本体或神圣的世界契合之感.换言之,宋元净明道的"净明"、"忠孝"说,实与各种宗教的本质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4.
<正>牟钟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宗教学家,在宗教学领域建构了自己的学术理论体系,享誉学界。他的新作《当代中国特色宗教学十二论》(人民出版社出版,2018年12月)旨在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着眼于理论与现实的双重维度,结合中国国情和各宗教的实际情况,从宗教社会论、宗教五性论、宗教法治论、宗教适应论、宗教文化论、宗教和谐论、宗教促进论、宗教生态论、宗教传统论、宗教民族论、民间宗教论、温和无神论等  相似文献   

5.
<正>“宗教中国化”包含了文化、民族、社会、语言等多重维度。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对“宗教中国化”的讨论既继承了比较宗教学的研究传统,又是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现实选择。一、语言与宗教密不可分语言与宗教天然联系,这种联系是语言哲学、宗教学中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例如,宗教学的重要创始人、宗教学家麦克斯·缪勒(Max Muller)在《比较神话学》中,  相似文献   

6.
奥托的<论神圣>在宗教和宗教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本文主要展示了该书的逻辑理路:非理性的"神秘"是"神圣"的内核,"神秘"之被图式化揭示了它以特殊的方式向理性因素和其它感受"开放",由此描绘出一幅非理性纬线和理性经线交织的"神圣"观念和宗教图景,这可以说是一种和谐宗教观.在此基础之上,又阐发了"神圣"观念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2021年该文丛包括《经典与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唯真与求实—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之探》《宗教学史论》《宗教社会论》《宗教文明论》《宗教思想论》《世界宗教论》《中国宗教论》《基督教思想》《基督教文化》《中国基督教》和《反思与会通》,共12部,约450万字,是卓新平研究员对中国宗教学建设的长期思考和新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2005年,方立天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上发表《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一文。文章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四方面基本内涵:宗教本质观、价值观、历史观、适应观分别进行论述,归结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十个创新性观点,指出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方立天先生的文章在宗教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年来,围绕这一问题的理论探讨不断深入。本期刊登的陈麟书先生文章《再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作者对在新的境遇中如何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宗教的本质等问题进行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正"宗教学新论文丛"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由以下12部著作构成:(1)《经典与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2)《唯真与求实: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之探》;(3)《宗教学史论:宗教学的历史与体系》;(4)《宗教社会论》;(5)《宗教文明论》;(6)《宗教思想论》;(7)《世界宗教论》;(8)《中国宗教论》;(9)《基督教思想》;(10)《基督教文化》;(11)《中国基督教》;(12)《反思与会通》。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陆续出版。  相似文献   

10.
"神圣"问题是人类文明中所有宗教、社会、国家、民族的核心要素与基本特征。但"神圣"概念却具有中国定义方式与建构路径及其"神"、"圣"关系,最后形成了中华文明中"总体神圣格局",建构为其中的制度宗教,以集中表达其超社会崇拜的特征,同时以扩散宗教来表达其非正式制度及其象征的超自然崇拜现象。而中国宗教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即在于超越杨庆堃的扩散宗教与制度宗教概念,植根中国社会现实,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总体神圣联系中,借鉴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的制度研究成果,对中国社会宗教问题重新开展脚踏实地的创新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认清各异宗教研究的理论原则或指导思路,是明了整个宗教学包括宗教研究理论、方法与态度的关键。本文将对宗教学中有代表性的各异宗教研究理论作简明概要的梳理,尝试搞清宗教实在论、社会科学还原论和功能论,以及人类学者的人文论的理论原则、主要研究方式与根本态度,弄清它们在对宗教本质即回答宗教是什么问题上的分歧或共识。  相似文献   

12.
正《宗教社会学》是宗教学学者、武汉大学段德智教授的一部专著。在该著的"引言"部分,作者将实现宗教社会学的范式转换,即"把‘社会学的宗教社会学’转换成‘宗教学的宗教社会学’"设定为该书的创作目的。在这部《宗教社会学》中,作者进行了创新尝试,从而勾勒出了"宗教学的宗教社会学"这一崭新的宗教社会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3.
乔纳森·史密斯(Jonathan Z.Smith)反对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所建构的"神圣空间"(sacred space)理论,认为其中关于"神圣中心"(sacred center)的论述是基于对宗教学和人类学材料的误读。史密斯试图以相对的"位置"(place)以及作为动词的"放置"(to place)来解读宗教中的空间向度,认为是相对的位置抑或移位等,才是区分神圣与凡俗的关键,而非伊利亚德理论中"神圣中心"本身所占据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传统道教伴随着现代化步伐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新的世纪里 ,世界各大传统宗教都因应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程度不等地表现出世俗化倾向 ,从而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继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由此也引发了神圣与世俗之关系的讨论 ,宗教的神圣性与世俗化究竟是此消彼长还是相得益彰 ,再次成为宗教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诚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宗教的神圣性与世俗化的关系 ,是各大宗教都不可回避的老问题 ,只是由于各大宗教在信仰、教理教义以及所处环境方面存在着差异 ,所以对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应。就道教来说 ,所谓世俗与神圣乃是入…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关于《加强宗教问题的研究》的重要批示,从国际战略角度提出研究宗教问题的重要性。任继愈将毛主席的批示精神概括为"研究宗教,批判神学",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奠基者。坚持这一学术范式对于当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近些年来,宗教研究领域提出的"学术神学"范式,形成对"批判神学"学术范式的挑战。某些号称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学者,绝口不提科学无神论。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科学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最底层的基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科学无神论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占有重要地位。加强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是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承认宗教学的科学性,以辩证反映论的科学方法来建设宗教学理论,并对宗教学理论及其建设持辩证反映的态度,这就是宗教学理论的科学观。明确以科学性为根本性的宗教学理论科学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意在考察宗教学从起源到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发展历史,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基本看法和立场、马克思主义宗教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等,并对一些有争论的话题,如"麦克斯·缪勒到底是宗教学与还是比较宗教学的创始人""西方宗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宗教的联系与区别"等进行讨论,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学。  相似文献   

18.
建设"中国宗教学"在当代有其鲜明的意向性指向:区别于西方宗教学研究的叙述方式、理论范式与价值导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也即中国化的宗教学.中国化宗教学是运用宗教学研究的普遍原理分析中国社会实践、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的、民族的宗教学.实践性、科学性与民族性构成了中国化宗教学概念的三重规定.中国化宗教学的建设应以对这三重规定中所蕴含的不同问题的反思为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9.
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代表性宗教之一,其宗教理论发展至惠能那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基于佛教心性理论发展深化和禅宗东山法门发展壮大的历史脉络下,惠能提出了独特的"万法自性"佛性论、"般若智慧观照"认识论、"自性自度"修行法以及"即心即佛"解脱方法论。通过分析发现,惠能在基于有神论的宗教理论中出现了一种"去神化"乃至"无神论"的倾向,而出现这种倾向的原因也主要由早期原始佛教理论中的"无神论"倾向、惠能理论体系发展的逻辑必然和惠能生活的特殊历史背景三个方面所决定。这种"无神论"倾向的出现不仅没有削弱佛教的宗教精神,反而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使得佛教更加深植于中华文化之中并影响了后世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宗教学,作为一门对人类一切宗教进行综合性比较研究的学问。属于宗教研究之基础性理论学科,在改革开放年代之前的中国学术之林中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假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除了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有关宗教问题的几句“名言”外,对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的宗教学或比较宗教学几乎没有知识。个别学者即使有点接触,也不过只是知其皮毛,谈不上升堂入奥,探其就里。西方宗教学的奠基人麦克斯·缪勒有句话说:“只知道一种宗教者,对宗教一无所知”。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不仅在宗教学术研究中适用,也对各种文化学术部门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