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策略的使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一所普通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中选取90名被试,结构访谈法考察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表达策略的使用。结果表明,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在一到三年级阶段获得快速发展,三到五年级变化很小,而且在积极和消极情境下发展趋势比较一致,但性别和情境交互作用显著。不同年级儿童对策略的使用表现出类似对情绪表达规则理解的变化趋势,全部被试中,平静化策略使用最多,掩饰策略次之,在掩饰策略的使用上,性别和情境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
采用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访谈故事,比较了学习不良儿童和一般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学习不良儿童表情调节知识水平显著低于一般儿童,性别差异不显著,组别与年级交互作用不显著,表明两组儿童发展趋势类似,发展水平不同;学习不良儿童报告出较少的社会定向目标,自我保护目标得分与一般儿童差异不显著;学习不良儿童缺少根据不同人际关系类型灵活运用情绪表达规则的知识,而且较少把情绪表达规则的使用和目标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3.
利用信任游戏考察242位小学3~6年级儿童在经济活动中信任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在游戏中,儿童信任的年级差异显著,三年级儿童信任水平显著高于四年级,而四五六年级儿童信任水平逐渐增高;(2)在代表群体做出决策的情境下,儿童表现出比个体情境下更高的信任水平;(3)经济活动中儿童的信任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信任水平要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4.
用追踪研究方法,对60名幼儿在高兴、惊讶与害怕情境中的情绪表达规则认知两年的发展进行探讨,并考察情绪情境、性别和人际背景对其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幼儿的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目标和策略水平均随年龄增长显著提升;(2)幼儿在害怕情境中为自我保护而较多使用掩饰策略,在惊讶情境中较多使用掩饰和夸大策略,在高兴情境中综合运用掩饰、弱化和夸大策略;(3)性别和人际背景均对幼儿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对167名三到六年级的汉语儿童进行了英语拼写测验和英语正字法规则意识测验,结果发现:(1)汉语儿童在整个小学时期的英语拼写能力都基本处于字母名称拼写策略阶段,在四年级到五年级期间,其整体拼写水平有较显著提高;(2)汉语小学儿童的英语拼写水平与其正字法规则意识显著相关,四、五、六年级儿童的英语字母可双写位置规则对其英语拼写能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书写是小学阶段书面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受到多种认知技能的影响。采用追踪研究考察了127名小学五年级儿童的语素意识和快速命名对其五、六年级时的汉字听写和抄写的影响。控制了非言语智力、语音意识后,结果发现:(1)儿童汉字听写和抄写能力随时间发展均有显著增长;(2)五年级语素意识显著预测了五、六年级两个时间点的听写,五年级快速命名仅显著预测了五年级听写;(3)五年级语素意识和快速命名预测了五年级抄写。研究表明语素意识和快速命名对汉字听写和抄写存在不同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图形推理策略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用我们修订的瑞文推理为材料,对145名儿童图形推理策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小学生在解决图形推理问题时使用六种策略,它们分别是分析策略、不完全分析策略、知觉分析策略、知觉匹配策略、格式塔策略和自主想象策略;不同年龄儿童在解决不同类型题目时的策略使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儿童在解决数量规则题中,知觉分析策略在整个小学儿童阶段占主导地位,而在解决加减规则题中,分析策略占主导地位,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小学二年级开始出现图形推理能力发展的飞跃,二年级儿童开始能够同时观察到两种规则,五六年级儿童更能够不受题目形式的影响.而是从本质上把握逻辑规则。  相似文献   

8.
成败情境下不同成就目标取向学生业绩表现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五、六年级小学生为被试,在设置成功与失败的情境下,考察不同成就目标取向学生业绩表现的差异。结果发现:(1)在两种情境下,掌握目标取向的学生有最高的业绩表现,失败情境下的业绩表现高于成功情境;(2)成绩接近目标取向的学生,在失败情境下的业绩表现与成功情境无显著差异,在成功情境下的业绩表现略高于成绩回避目标取向的学生,失败情境下的业绩表现高于成绩回避目标取向的学生。(3)成绩回避目标取向的学生在失败情境下的业绩表现显著低于成功情境。  相似文献   

9.
调节变量是近年来情绪劳动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实证研究显示,反映员工个体特征、工作情境特征的多组变量以及文化情境对情绪劳动效应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权变视角下的情绪劳动研究发现:(1)展现规则在组织、行业、文化三个不同水平影响个体在工作场所的情绪表达;(2)表层扮演潜在的消极效应可以借助个体内在的保护机制或通过组织管理干预被削弱、消除,甚至是转化为积极的力量;(3)深层扮演的积极效应具有较高的跨人群、跨情境稳定性;(4)文化情境对情绪劳动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情绪劳动要求、情绪劳动行为都可以成为有益于员工的组织生活要素。  相似文献   

10.
小学儿童尊重行为与人格、班级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356名北京市两所小学三、四、五年级的小学儿童为被试,采用自编的小学儿童尊重行为问卷、国内修订的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和班级环境问卷,考察小学儿童尊重行为的特点,并探讨人格和班级环境对尊重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小学儿童的总体尊重行为和其中的理解欣赏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城郊差异;(2)尊重行为与人格各维度具有显著的相关,与班级环境中除了竞争气氛之外的其他四个维度都有显著相关;(3)人格的宜人性、谨慎性、情绪性和开放性以及班级环境中的同学关系能够显著预测尊重行为,人格和班级环境的不同维度对于尊重行为不同维度具有不同的预测力;(4)小学儿童的班级环境可以归为三种类型:积极型、一般型和问题型,不同类型的班级环境在尊重行为上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幼儿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访谈、家庭情绪表露问卷和幼儿社会行为评估问卷调查,考察了112名3~6岁幼儿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发展及其与家庭情绪表露、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幼儿的表情调节知识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大班幼儿比小班幼儿具有更高的表情调节知识、更倾向于掩饰消极情绪;(2)幼儿的表情调节知识与情绪表达的人际支持、工具支持的结果期望存在显著正相关,即幼儿掩饰消极情绪是因为预期情绪表达不会得到他人理解和帮助;(3)幼儿报告面对父母同伴教师不同在场者时具有不同的情绪体验,且幼儿的人际支持结果预期存在年龄和在场者的交互作用;(4)家庭情绪表露与幼儿的人际支持的结果预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工具支持的结果预期存在显著负相关;(5)倾向于掩饰消极情绪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认为表达消极情绪会带来不良结果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害羞退缩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为了考察小学生内疚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两类成人(99名教师和278名家长)对小学生内疚情绪产生情景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临床访谈的方法探究小学生内疚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结果发现:(1)相对于人际交往情景而言,小学生在学业情景中表现出更高的内疚理解能力;(2)在学业情景中,1年级到3年级是小学生内疚理解能力快速增长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芳  陈国鹏 《心理科学》2007,30(5):1202-1204,1195
运用自编问卷对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学龄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总体的情绪调节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在挫折情境中,发泄策略的运用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小学儿童情绪认知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琳  桑标  王振 《心理科学》2007,30(3):758-762
本研究采用故事情境法探究小学儿童情绪认知的发展。随机抽取60名小学儿童(2、4、6年级各20名),研究他们对五种不同的情绪状态识别、情绪原因认知、情绪外在行为表现认知以及对情绪后继调节方式的认知发展特点。结果发现:总体而言,情绪认知在小学不同年级有明显发展;基本情绪认知最好,其次是积极自我意识情绪认知和冲突情绪认知,对消极自我意识情绪的认知最差;情绪识别和情绪原因认知明显好于情绪行为认知和情绪调节认知;对情绪表现者的情绪认知明显好于对情绪接受者的情绪认知。  相似文献   

15.
对258名幼儿进行情绪理解能力任务测查,其母亲完成情绪调节方式问卷和应对幼儿消极情绪问卷,探讨母亲情绪调节方式、母亲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和幼儿情绪理解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幼儿情绪理解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女孩情绪理解能力高于男孩。母亲对幼儿消极情绪更多采用情感关注和问题解决,惩罚反应最少,母亲对男孩的消极情绪表现出更多的惩罚反应,对女孩表现出更多的情感关注。母亲鼓励表达在其情绪调节方式和幼儿情绪理解能力之间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examined 3- to 5-year-olds' (N = 128; 54% girls) ability to discriminate emotional fantasy and reality. Children viewed images depicting fantastic or real events that elicited several emotions, reported whether each event could occur, and rated their emotional reaction to the image. Children were also administered the Play Behavior Questionnaire and Pretend Action Tasks to assess play behaviors. Findings revealed age-related improvements in performance and biases in judgment based on the emotion depicted. Children reported that happy fantastic events could occur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than frightening and angry fantastic events and that happy real events could occur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than frightening and angry real events. Children's emotional reactions to the images but not play behavior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ir fantasy-reality distinctions. Implications for the relation between emotions and children's fantasy-reality distinc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Emotional competence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in school-age children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Examined emotional competence in 87 children, aged 7–10 years, who varied with respect to report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to determine whethe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competence characterize children with higher level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Emotional competence was assessed during a 1-hr lab visit that included (a) an observational period consisting of a modified disappointment paradigm, (b) assessment of cognitive and language abilities, and (c) 2 structured emotion interviews. Children with higher level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exhibited more intense and frequent expressions of anger, both as reported by mothers and as observed during the disappointment paradigm. Less sophisticated ability to identify the causes of emotion also characterized children with higher level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Gender modera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type of emotion identified such that reports of happiness (in response to receiving a disappointing prize) we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levels of reported aggressive behavior for boys. The value of assessing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in the context of an emotionally arousing situation is suggested by these find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