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观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和二十大报告重申了这“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最关键的理论突破在于“第二个结合”。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他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了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科学与无神论》编辑部于7月9日组织了“‘第二个结合’与无神论”专题座谈会。座谈会有关专家的主要发言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2.
何中华 《哲学研究》2023,(9):15-25+128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逻辑理由和历史原因的。马克思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所建构的特定语境,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内在根据。社会主义道路能够满足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诉求。“第一个结合”内在地蕴含着“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被主题化,是确立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在高度推崇“实践”、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确立理想社会愿景等方面,有相互发明、相互诠释、相互会通的学理上的可能性。这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及其在实践中的继续深化和拓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思想来源,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里丰富和发展。自强不息、因时而变、以人为本和贵和持中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自信,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积蓄力量。  相似文献   

4.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邓小平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充分吸收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之家”“三步走”“共同富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话语概念,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称谓、重要目标、战略步骤、本质特征、基本路线、必由之路等重大问题,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初步框架。邓小平在构建这一话语体系时,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有机统一,坚持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扬弃与超越,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话语基础。  相似文献   

5.
臧峰宇 《哲学研究》2023,(1):5-12+125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实现文明重塑的创造性探索,既是中华文明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变革中的自我更新,也是对西方现代性危机及其文明限度的内在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历经器物、技术、制度和文化层面变革的尝试,直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革命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叠加发展方式实现了“时空压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逻辑,亦是这种结合的哲学确证,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11月9-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青城山道教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室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宗教学高峰论坛"在四川大学成功举行。本届论坛以"宗教研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主题,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学理论研究,中国宗教与优秀文化传承研究,道教的宗派历史、文化传承与教义思想新探,佛教的中国化、现代化及经典研究,儒道释耶四教会通与传统文化关系考论,少数民族宗教文献、民间信仰与文化传承研究,区域道教的历史、仪式与传播研究等七个议题进行阐发。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和专家发言提纲33篇,来自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着三个理论突破:在利益关系认识上的突破、在借鉴世界文明优秀传统上的突破和在历史观上的突破。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理论突破放到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大背景中,才能真正理解其深厚的历史意蕴和实践品格。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重新审视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这就是:以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为背景,以西方优秀文化传统为参照,重新反思和总结中华民族在其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文明遗产。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5,(5):15-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能够站稳脚跟的根基。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认为,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梳理的基础上,创设一套系统的、稳定的、特殊的话语体系,让民族元素和世界语言相融通,最终融入日常生活,才能行之久远。  相似文献   

9.
辛鸣 《哲学动态》2023,(1):5-12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品格、基本逻辑和基本方法,具有历史事实、理论逻辑、思想方法三重维度。作为历史进程,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再到毛泽东、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到列宁主义的产生,从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守正创新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部历史进程。作为发展逻辑,守正创新体现为马克思主义者既坚持客观历史规律之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正,维护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确定性,又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新理念、新概括、新思想,让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态焕发出蓬勃生命力和旺盛创造力。作为思想精髓,守正创新既塑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形态,又奠定了这一理论形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地位。“两个结合”,特别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实现了深刻变革,让马克思主义真正“化”为中国本土思想,在回答时代重大问题中引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百年来,中国心理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当今中国心理学在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影响下,仍存在不以人的整体为研究对象、还原论和机械论等局限,这导致中国心理学在服务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上存在不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两个结合”,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为我们打造具有中国风格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心理学在面对中国国家和社会发展问题时,必须认识到人具有生物、心理、文化、社会、政治等多维复杂属性,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回答“什么是人”的根本问题,人的心理与思想、人的属性及其发展、现实中的人的行为规律、人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求等问题。重构中国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根本遵循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以丰富当代中国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1985年12月19日至30日,武汉大学哲学系邀请了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在古城黄州举办了一次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为题的系列讲座。举办讲座的宗旨,是探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归根到底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事业的关系,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结合。它可以助帮我们弄清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时的思想根基,客观地估量我们的优势和局限,在丰富的历史感中获得深刻的现实感。围绕这一主题,讲座提出并探讨了一些问题,兹概述于后。  相似文献   

12.
《哲学研究》2022,(1):127-128
<正>2022年下半年,党的二十大将在北京召开。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新征程上,本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现实问题带动理论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哲学贡献。  相似文献   

13.
《哲学研究》2022,(3):127-128
<正>2022年下半年,党的二十大将在北京召开。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新征程上,本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现实问题带动理论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哲学贡献。  相似文献   

14.
2004年4月28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持的“马克思论坛”第九期于文科楼八楼马哲所会议室举行。本期论坛由李萍教授做主题报告,题目为“第二轴心期与中国文化传统——兼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15.
《哲学研究》2022,(6):128-129
<正>2022年下半年,党的二十大将在北京召开。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新征程上,本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现实问题带动理论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哲学贡献。  相似文献   

16.
李伟 《孔子研究》2023,(5):68-74+158
“文”“儒”会通的文化基础在于对“人”的价值肯定与“人本”精神,这不仅是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实质,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价值底蕴。因此,其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基础。强调“文”“儒”会通,一方面可以促使我国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更加贴近“人民性”与“时代性”,进一步指明文艺创作的价值方向;另一方面则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开辟更为深广的实践道路,从文化传承、创作精神与人本价值等方面,真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参与到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与时代实践中。更为关键的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时代性”,坚持“人本”精神的“人民性”,贯穿文艺创作研究实践中的“创新性”,将这三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更加高远的时代精神推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伟光院长的重要论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马克思1879—1882年期间研究笔记札记》深入分析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涵。论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回答了理论和实践中的许多重大问题。王伟光院长指出:"尽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类概念,在今天一些人看来已不合时宜,但仍是概括当今时代本质的理论抽象,它们并没有所谓‘意识形态终结'。但用唯物史观和世界历史理论来看,发现时代并没有过逝,科学社会主义并没有过世,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前进于世界历史大道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正确选择。"这一结论从时代的精神状况出发,澄清了是非,明确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建党百年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科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作为党重要的理念、思想和方法以及治国理政、执政为民的重要方略。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求、认知和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两个结合”的实践中,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9.
<正>2022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间节点。新时代新气象,新征程新使命。本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落实"四个讲清楚"和"两创"的工作要求,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和重要职责,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现将2022年度重点选题胪列如下,供有意投稿的学界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20.
蒋坚永 《中国宗教》2014,(11):57-59
一、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宽广的世界眼光,高度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在国际国内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