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别采用词汇按键反应任务和EAST范式测查了攻击性认知的流畅性和内隐攻击性评价,旨在考察游戏中攻击动机对攻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暴力视频游戏的影响效应不仅与暴力内容有关,还受制于攻击动机和玩家的暴力游戏经验;且长期玩暴力游戏会使被试对暴力产生脱敏,表现为攻击性认知的流畅性低,对攻击的评价更积极。本研究表明,暴力视频游戏对个体攻击性的影响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7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3×2×2被试间设计,探讨电脑游戏暴力对个体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情绪和攻击性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暴力电脑游戏导致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增加。游戏与性别和攻击性特质的两重和三重交互作用不显著;(2)暴力电脑游戏对个体的攻击性情绪无显著影响;(3)暴力电脑游戏启动了攻击性认知。游戏、性别和攻击特质这三个变量在攻击性认知上交互作用显著,对于男性,暴力电脑游戏在高攻击性个体身上比低攻击性个体启动了更多的攻击性认知;对于女性,暴力电脑游戏对高低攻击性个体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使用中性视频游戏和亲社会视频游戏,采用单次双人给予倾向困境任务和辣酱范式分别测量被试的合作倾向和攻击倾向,旨在探究竞争性视频游戏情境对玩家合作倾向和攻击倾向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对合作倾向的影响上,无论是玩中性视频游戏还是亲社会视频游戏,竞争情境相比单人情境均能显著降低玩家的合作倾向;(2)在对攻击倾向的影响上,玩中性视频游戏,竞争情境相比单人情境能显著提高玩家的攻击倾向;但玩亲社会视频游戏,竞争情境与单人情境对玩家攻击倾向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游戏情境是影响玩家行为倾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非暴力视频游戏中竞争情境对玩家行为倾向会产生消极影响,亲社会视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竞争情境的消极效应。 相似文献
4.
5.
本研究基于道德推脱和道德自我调节理论,以62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实验探讨了游戏暴力合理性对个体攻击性的影响,并考察了内疚感的中介作用以及游戏经验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游戏经验调节了游戏暴力合理性对内疚感和攻击性的影响。对无经验的被试来说,不合理暴力条件下的内疚感显著高于合理暴力条件,攻击性显著低于合理暴力条件;而对有经验的被试来说,合理与不合理暴力条件下的内疚感和攻击性均无显著差异。同时,研究还发现了有中介的调节作用模型,内疚感在暴力合理性对攻击性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而游戏经验是有中介的调节变量。 相似文献
6.
动作视频游戏是电子竞技中受众最广、心智挑战最高的游戏项目之一。目前对动作视频游戏专业玩家的能力特征了解尚不清晰。以职业选手和排名较高的玩家为对象,横断研究发现动作视频游戏专业玩家具有更快的注意选择、更稳定的持续注意、更好的注意瞬脱表现、更高的多目标追踪能力和工作记忆容量。专业玩家更好的注意表现主要与更高的P3波幅有关,工作记忆表现与背外侧前额叶和右后顶叶等可塑性变化有关。此外,专业玩家还存在中央执行网络与多个脑网络间的功能连接增强。目前游戏训练对认知的促进程度尚不足以弥补专业玩家和新手的认知差距。基础的认知能力对玩家游戏表现的预测有限。未来可扩展更高级的游戏决策,游戏组块或游戏模式的认知研究。 相似文献
7.
虚拟化身是个体在虚拟环境中的自我呈现,化身形象是与特定刻板印象相联系的虚拟化身的外在表象。虚拟化身与攻击性的关系已得到证实,但还有一些问题尚需探讨。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采用线索启动的方法,考察了化身形象、游戏暴力性和玩家性别对化身认同和攻击性的影响,以及化身认同和攻击性之间的关系。实验1结果表明:化身形象与游戏暴力性交互影响化身认同和攻击性。在暴力游戏中,化身形象对化身认同和攻击性有显著影响;在非暴力游戏中,化身形象对化身认同的影响边缘显著,但对攻击性无显著影响。对不同化身形象的认同会诱发不同的攻击性,但受游戏暴力性的影响。实验2结果表明:在暴力游戏中,化身形象与玩家性别交互影响化身认同和攻击性。女性在化身认同方面比男性更易受化身形象影响;男性在攻击性方面比女性更易受化身形象影响。对不同化身形象的认同会导致不同的攻击性,但受性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及相关变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综述了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及相关变量影响的测量方法和实证研究结果,分析了这种影响的心理机制和特点,文章认为对这种心理机制的理论探讨经历了四个阶段,元分析表明暴力电子游戏增加了游戏者的攻击行为、攻击认知、攻击情感、生理唤醒,最后文章指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Anderson为核心的研究者通过数十年研究发现, 暴力电子游戏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前因变量, 并且提出可以用一般攻击模型(General Aggression Model, GAM)来解释这一结论。然而, Ferguson等人的研究表明, 暴力电子游戏不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前因变量, 而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催化剂, 并提出催化剂模型(Catalyst Model, CM)来解释该结论。由于社会心理研究中, 实验研究难以严格控制, 导致研究结果大径相庭, 暴力电子游戏影响攻击行为的争论还在不断扩大。未来要加强对暴力电子游戏和攻击行为的测量, 同时还需整合一般攻击模型和催化剂模型指导实证研究, 最后从认知偏差以及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视角寻求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影响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10.
11.
12.
There is great concern about the effects of playing violent video games on aggressive behavior. The present experimental study was aimed at investigating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actively playing vs. passively watching the same violent video game on subsequent aggressive behavior. Fifty-seven children aged 10-13 either played a violent video game (active violent condition), watched the same violent video game (passive violent condition), or played a non-violent video game (active non-violent condition). Aggression was measured through peer nominations of real-life aggressive incidents during a free play session at school. After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actually playing the violent video game, boys behaved more aggressively than did the boys in the passive game condition. For girls, game condition was not related to aggression.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pecifically for boys, playing a violent video game should lead to more aggression than watching television violence. 相似文献
13.
汽车驾驶员攻击性驾驶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攻击性驾驶行为影响着交通运输的安全。本文简要叙述了攻击性驾驶行为操作性定义的有关研究 ,以及导致该行为的年龄、性别、人格特质、情绪等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4.
研究引入攻击行为的规范信念和移情两个概念,使用攻击性发展稳定的大学生为被试,探讨暴力媒体对攻击行为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Anderson等人编写的暴力媒体接触程度问卷、攻击行为规范信念量表(NOBAG)、攻击问卷(AQ)和人际活动指标问卷(IRI)对来自北京、福州和成都三地的680名被试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其暴力媒体接触程度、攻击行为规范信念、攻击行为和移情能力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暴力媒体接触程度、移情、规范信念和攻击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的攻击性差异显著,男性更经常使用暴力媒体,具有更高的攻击行为规范信念,且倾向于出现攻击行为;(2)暴力媒体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且不同媒体形式间存在差异,暴力视频游戏的作用显著强于暴力电视和暴力电影/视频;(3)规范信念可以有效预测攻击行为,在暴力媒体接触程度和攻击行为间、移情和攻击行为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一般攻击模型理论,本研究考察了暴力动画对幼儿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效应。随机抽取400名5~6岁的幼儿(50%女)参与实验统计,200名幼儿观看暴力动画片,200名幼儿观看非暴力动画片,采用修正后的语义分类任务测量被试的攻击性认知水平并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1)相比于非暴力动画片组,观看暴力动画片组的幼儿存在更高的攻击性认知。(2)对于男生而言,观看暴力动画片的幼儿比观看非暴力动画片的幼儿存在更高的攻击性认知,而女生则不存在暴力组和中性动画片的组别差异。(3)对于高攻击性特质而言,观看暴力动画片的幼儿比观看非暴力动画片的幼儿存在更高的攻击性认知,而中等攻击性特质和低攻击性特质不存在显著组别差异。(4)5岁和6岁幼儿在观看暴力动画片后的攻击性认知水平不存在显著组别差异。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和特质攻击是暴力动画情境下调节5~6岁大班幼儿攻击性认知水平的重要个体变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情绪调节理论, 以暴力犯为被试, 通过2项研究探究了情绪在攻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1采用改编的反应时竞争范式测量个体攻击行为。结果发现, 情绪调节动机在负性情绪与攻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证实了负面情绪状态下, 暴力犯会为了调节情绪而实施攻击。研究2进一步表明, 攻击的确能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具体来说, 在暴力犯群体中, 实施反应性攻击之后, 会伴随着正性情绪的提升和负性情绪的下降; 实施主动性攻击之后, 个体的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都会提升。文章从对攻击结果的预期和攻击的实际效果两个角度, 对攻击的情绪调节理论进行了验证, 为情绪在攻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解释。今后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 应设法避免个体通过攻击调节情绪, 引导其使用合理的方式调节情绪以减少攻击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the General Aggression Model (GAM), the curr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personal factors (e.g., sensation-seeking)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e.g., violent video games exposure [VVGE]) on the trait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trait (e.g., moral disengagement, anger, and hostility). We recruited 547 undergraduates (48.45% male) from five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VGE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moral disengagement, disinhibition, and the four aggressive traits (physical aggression, verbal aggression, anger, and hostility), which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Moral disengagement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both the disinhibition and the four aggressive traits. Disinhibition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four aggressive traits as well. When controlled for gender, moral disengagement, anger, and hostility who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VGE and aggression, but the moderation effect of disinhibi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framework of GAM and indicate that moral disengagement, anger, and hostility may be the factors that increase the risk of a higher level of aggression following repeated exposure to violent video gam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