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阿尔都塞的马克思理论反人道主义思想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都塞以1845年为界把马克思的思想割裂为人道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以反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历史科学,认为只有后者才是真正的马克思.这种划分在凸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哲学史上的颠覆性意义的同时却割裂了马克思思想的内在统一性.本文以阿尔都塞极力推崇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文本依据,指出:作为中心和目的的自由的人与作为生产关系载体的现实的人在<形态>中是不可分割的,1845年之后马克思的思想是科学的人道主义.文章最后以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为基础指出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回到马克思》的阿尔都塞情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敬之 《哲学动态》2002,1(9):12-16
张一兵教授《回到马克思》一书 ,是一部从经济学语境出发探求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的学术著作。然而 ,细读该书 ,我们却愈发感到其中渗透着浓烈的阿尔都塞情结 ,现就其中的具体问题 ,求教于张一兵教授。一、从《1 84 4年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解读在《回到马克思》中 ,张一兵认为 ,在马克思《1 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两种完全异质的理论逻辑和话语并行” ,一条是人本主义异化逻辑线索 ,另一条是从现实出发的客观逻辑线索 ,不过只有人本主义异化逻辑线索才“在这一文本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即统摄性的权力话语” ,从现实出发的客观…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将青年黑格尔派及其他激进批判理论对现实社会弊端的批判指向由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等等意识形式领域转向现实的社会关系领域,而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又分为两个方面: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前者是交往关系,后者是交换关系.马克思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对社会发展形式的阐述就是对这一社会关系的横向维度在社会历史纵向维度中一般进程的认识.本文通过对这一纵向维度中人一物双重关系的横向维度分析,尝试着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即无论我们将马克思的社会形式理论理解为三阶段说、还是五阶段说,实际上不同社会形式的变化从双重关系的意义上来说,包含着两种基本的不同性质的双重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阿尔都塞的马克思著作研究中,多元决定和结构因果性这两个概念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通过考察阿尔都塞对这两个概念在理解马克思的“方法论”上的价值和应用的论述,来解释这两个概念。但这种研究方法并不认为在《资本论》或其他著作中,马克思实际上有一种具体的或明确的方法论。对我们来说,马克思主义中是否有方法论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对于任何的马克思方法论的探讨,这些概念都是重要的。本文的任务之一就是表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的贡献和“理论革命”不能简单地用方法论来描绘。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  相似文献   

5.
阿尔都塞之所以不认可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颠倒,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没有从逻辑学的视角来审视"颠倒问题"。马克思正是从逻辑学的层面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主词和谓词的颠倒,"实践"取代了黑格尔的抽象理念和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成为了逻辑主词,"观念"则成为了谓词。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颠倒,区别在于对逻辑主词的不同界定;正是通过主谓颠倒和主词革命,马克思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变革。阿尔都塞局限于辩证法的"洞穴",结果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误读为"结构的改造"。  相似文献   

6.
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在当下的西方激进话语中正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关注的主要焦点,是他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一书中提出的"现实抽象"概念。围绕"现实抽象"问题,建构索恩-雷特尔的思想史谱系,可以发现:破除商品交换形式背后的"超越论原则","商品形式中的无意识"即"意识形态现象的第三大陆"的发现,"后福特主义"中"一般智力"的剖析,构成了当代激进哲学话语中"现实抽象"概念的三大作用域,同时也折射了西方激进思想发现索恩-雷特尔的三种类型,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吕增奎  储诚喜 《学海》2003,3(3):51-54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存在两种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 ,一种是由卢卡奇开创的“主体主义”传统 ,反对第二国际的以经济原则为中心的客观主义和实践的机会主义 ,试图从马克思那里寻找革命的主体理论 ;另一种是以德拉·沃尔佩和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科学主义”传统。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这种“科学主义”中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论线索 ,其中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试图超越传统的认识论 ,力求在一种新的“认识论”层面上展开对马克思的创造性阐释。阿尔都塞既反对“客体主义” ,又反对“主体主义”这两种对马克思的解释模式 ,认为它们…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当然要提供关于具体现实的抽象理解和一般原则,但由于这种理论始终要求以具体的现实为出发点、来源和最终目标,所以这一理论不仅仅区别于理论哲学,而且要求把理论哲学消融在实践哲学之中。由此,后世关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研究,就不应仅仅停留于关于实践范畴的理解,也不应局限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精致化,而是应立足于今天的中国现实开拓创新。换言之,我们最应从马克思实践哲学中收获的是方法与原则,而不是他的哪一个观点、思想或理论。  相似文献   

9.
《论犹太人问题》在政治国家确立、市民社会解放的新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宗教问题。与基督教超越尘世的性质一致,政治国家超越于市民社会之上,实现了作为抽象的普遍性的基督教精神,并使现实的个人提升为抽象的类存在即公民。马克思认为,与此相反,自私自利的犹太教精神在失去了普遍性的市民社会中得到实现,而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并沦为缺陷定在的私人则成为犹太人。市民社会作为犹太精神的实现,只有在基督教世界,即实现了基督教的政治国家中才能得到实现,因为基督教、政治国家的实质是抽象的普遍性即二重性:普遍性从现实中分离出来并成为抽象,使现实变成缺乏自身普遍性的缺陷定在,同时作为一种现存的东西与缺陷性定在相并列,在现实生活和个体身上完成二重性。扬弃宗教的根本,是扬弃二重性。  相似文献   

10.
阿尔都塞的马克思论:方法论渊源和理论性质辨正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阿尔都塞是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之一。在阿尔都塞理论的研究中,主导的观点认为,阿氏的马克思论是一种“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西方的一些研究者们率先将阿尔都塞理论作为结构主义方法的特例,把他与列维一斯特劳斯、拉康等法国的结构主义者相提并论。国内学界从80年代初以来,在介绍和研究阿尔都塞理论时,大多数人也沿用了西方的倾向性说法,给阿氏理论定性为结构主义。我认为,国内外研究者对阿尔都塞的马克思论的定性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之所以形成这种定性,基本原因有三:其一,没有全面、系统地把握阿氏的思维逻辑,没有…  相似文献   

11.
张一兵 《现代哲学》2004,2(3):28-37
本文主要讨论了青年阿尔都塞哲学中思想的多重理论逻辑。作者简述了青年阿尔都塞哲学思想的一般发展线索,特别是指认出鲜为人知的作为天主教徒和受黑格尔哲学影响的两个异质思想阶段,并着重探讨了贯穿青年阿尔都塞思想中的空无本体论和主体之缺席说,以及这些思想对后来阿尔都塞哲学的根本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阿尔都塞作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开拓者早已为学界熟知,但在其最经典著作中,一些重要概念仍待梳理,"不同时代的交叉"就是一例。本文主要依托《读〈资本论〉》与《保卫马克思》,挖掘阿尔都塞重要但未受到应有重视的时间性概念,阐发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理论,拨正关于阿尔都塞的理论倚重共时性分析而轻视时间性问题的片面观点。本文初步考察"不同时代的交叉"概念脱胎于《资本论》的文段,尝试评价该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的独特价值,并简要交代它在理论界的影响和争议。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乃至马克思本人的社会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13.
阿尔都塞以其独特的"意识形态理论"而著称,尤其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质询"概念,成为当代以齐泽克为代表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主要参照与来源。然而,人们有关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讨论往往局限于《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而忽视了他早在《论青年马克思》中就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常常被人指责带有将马克思主义改造成拉康式精神分析的嫌疑,但在这篇早期文章中,阿尔都塞提出的较系统的意识形态理论更接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论域与论题。这里的阿尔都塞在考虑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与作用方式时,始终围绕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重要概念"历史"和"物"展开。以全新的视角重读这一文本,将为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面对当今的意识形态批判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主义现存社会关系是在历史运动中,通过人们的感性交往活动被创生、并且不断改变着的。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剩余价值的秘密,马克思进而指出,资本是私有财产运动的感性表现,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生成是历史的;作为抽象劳动的积累,其生命力就在于不断的自我增殖和扩张。进入21世纪,普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晚期资本主义、消费社会莅临了,马克思的生产决定论不能自圆其说。因此,澄清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进行批判的要义,对于重新阐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是非常必要的。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史》这一要著中,通过对"物质生产"这一经济学范畴之规定的前提性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物质生产是被生产性所规定的,其存在的前提是资本作为一种抽象的社会权力统治具体活劳动,劳动力和劳动条件发生分离,而国民经济学家逻辑的、抽象的表达了现实中真实发生的关系,把具有社会-历史规定的现实变成了永恒的自然规律。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了,整个资本主义现存关系是如何落入生产强制的"支架"中,资本主义生产强制、需求强制和消费强制又是如何内在勾连的。  相似文献   

15.
青年马克思对实践理解的演化张阳升马克思一登上哲学舞台,就面对贯穿德国古典哲学的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费尔巴哈以存在为主体、思维为宾词,克服了黑格尔用精神来统一存在的错误。但是他没有解决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马克思独具高见地提出了两者相统一的中介桥梁范畴即实践。一开始,马克思将实践仅仅理解为哲学的实践,并且“哲学上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这种哲学实践是立足于自我意识立场上的理性批判活动。《德法年鉴》时期的青年马克思越出纯哲学的批判而达到政治性的实践理论,他认为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就是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结合,无产阶级在哲学的统率下对现实进行武器的批判。由于从政治性实践角度对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的关注,马克思思想的触角就不能不触动工人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即政治经济学这块园地。((1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以异化劳动学说作为思想基础的。在这里,马克思是从人的本质出发去阐述生产劳动的,这是一种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理想劳动。这种抽象的劳动实践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思维和存在统一的中介,以此即可消除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绝对统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立足于“人的感性活动”,这标志着马克思对实  相似文献   

16.
问题式:阿尔都塞的核心理论范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问题式是阿尔都塞全部哲学理论的核心范式 ,可是在过去国内相关研究中 ,这一关键词的深刻内容和基本语境被严重遮蔽了。其实 ,问题式是进入阿尔都塞理论逻辑大厦的惟一路径。我认为 ,在传统阿尔都塞的研究中 ,人们过多地关注了阿尔都塞在一定逻辑框架支配下生成的具体理论结果 (如马克思思想史的重读 ) ,却忽略了产生这种结果的建构生成方式本身。由此发生的误读实属必然。一、问题式的基本语境阿尔都塞明确甄定过 ,他“借用雅克·马丁 ① 关于问题式 (Problematic)的概念 ,以指出理论形态的特殊统一性以及这种特殊差异性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鲁宝 《世界哲学》2023,(1):35-47
社会关系再生产理论在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批判理论中一直以来是备受重视的研究热点。阿尔都塞以“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诊断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隐秘机制,他将资产阶级统治归属于无意识的表现性结构问题,这种表现依托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质询”与“物质铭刻”机制。列斐伏尔进一步将阿尔都塞阐释的机制明确转换为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实践的具体再生产问题,通过“空间生产问题式”对抽象空间霸权给予总体性解蔽。阿尔都塞与列斐伏尔的论题都受到了拉康主义观点,即镜像主体与家庭关系的分裂式再生产的强烈影响。“镜像”“机器”与“空间”便成为拉康、阿尔都塞与列斐伏尔通过精神分析、意识形态批判与现代性空间批判揭示社会关系再生产机制的三个关键隐喻。他们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分析视域,却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实践的科学话语。反思三位哲学家在该问题上的贡献与局限对深入理解马克思生产关系再生产论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雷勇 《世界哲学》2012,(5):79-87
马克思1845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费尔巴哈无视人的现实本质,即社会关系,但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却对费尔巴哈人的社会性问题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马克思前后的评价为何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本文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肯定费尔巴哈,主要是基于费尔巴哈对人的社会性的明确肯定。但是,随着对现实社会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马克思发现人的社会性在费尔巴哈那里还只是一个抽象的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作为感性对象的人"转向了"作为感性活动的人",把"实践"作为其世界观的核心,科学地揭示了人的社会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的交往问题是马克思在对以往从绝对精神、类存在物出发的抽象的主客体理论的批判中,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而必然地提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导致了对于主客体关系问题的全新审视,即以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为中介,对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的重新规定,对于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和对立的扬弃的完全现实的说明。  相似文献   

20.
理性与现实的统一既是青年马克思世界观形成的重大问题,也是重要的思维方式。把理性与现实的统一作为一个线索,能够清晰地展现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以及不同阶段的思想特点。按思想发展的内容和特点,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理性与现实相统一思想的萌生(中学时期);二、对世界理性本质的探寻(大学时期);三、对世界理性本质的反思(在莱茵报工作时期);四、理性与现实相统一关系的科学确立和理论的初步表现(1843年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