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8 毫秒
1.
“道德文化学”是一门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道德文化现象的科学,它被定义为对一切道德行为的文化学基础的系统研究。而文化学是研究文化的发明机制、传播机制和文化适应机制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托斯·哈定等著:《文化与进  相似文献   

2.
文化哲学是介于哲学和文化学之间的一种研究,但我们应确定文化哲学在哲学和文化学之间的恰当位置。文化哲学就其形而上学的理论层面来说,直接与哲学接壤,具有哲学视野的广阔性和理论的深刻性;就其现实性来说,凭借着哲学的深刻性和总体性精神,文化哲学又是对具体文化...  相似文献   

3.
张力  朱滢 《心理科学》2011,34(3):514-519
文化神经科学是一个将文化,心理和大脑整合起来的新兴的跨学科领域。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从2000年到2010年在文化神经科学领域内的各种观点,同时回顾了该领域里一些典型的功能性磁共振(fMRI)的研究成果。文章认为,文化神经科学可为人类心理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整合性的理论框架,而且,它还为中国心理学家提供了机遇:使用中国被试开展文化神经科学研究去取得世界一流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南京中医药大学办学近六十年来,注重挖掘与提炼中医学中的文化内涵及其教育资源,形成了富有中医文化特色的"仁德、仁术、仁人"教育理念。1994年率先成立了全国首家中医文化研究中心,2012年中医文化学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  相似文献   

5.
江文富 《哲学动态》2015,(3):110-111
<正>2014年11月7~8日,由广东省生命文化学会主办、广东医学院承办的"生命文化学:对象·元理论·方法论·价值"国际学术会议暨广东省生命文化学会2014年年会在广东医学院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美国、德国、法国、保加利亚等地有关大学的七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的宗旨为"明确生命文化学的研究规范,推动生命文化学的学科创建;发掘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探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相遇与融合的问题;弘扬健康的生命文化,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智力资源"。与会学者深入探讨了生命文化学的对象、元理论、方法论和价值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神经经济学:迈向脑科学的决策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长江  李纾 《心理科学》2007,30(2):482-484
神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神经科学技术来确定经济决策的神经机制的新兴学科。文章首先概述了神经经济学这一学科,说明了经济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与神经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并主要介绍决策与奖惩系统和情绪在神经经济学中的研究发现及相关理论。文章最后评价了神经经济学在发展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科学与认知发展研究的融合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芬  董奇 《应用心理学》2002,8(4):51-55
本文介绍了发展的神经科学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在早期突触形成、关键期及丰富环境对脑发育的影响等领域的一些突出成就 ,阐述了从神经科学与认知发展共同研究的主题来考察两个学科的整合的意义 ,并对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未来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高龙彬 《管子学刊》2014,(4):125-126
正我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整体视野下的儒家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区域文化。中华文化不是各个区域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不同民族或地域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文化形态。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作为齐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潍坊文化,亦是展现出具有区域色彩的文化群体性格和个性特征,这些构成了"潍坊学"的一些基本要素,也就形成了对潍坊文化的"解释学"。"潍坊学"是指在潍坊既有历史地理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9.
科学知识有与宗教知识对立的一面,同时也为人们认识宗教现象提供了"科学"的视角;科学知识的普遍性要求与知识的地方性存在张力,而在科学精神的视野下,科学知识本身也是从具有"时代"和"地方"特点的背景中产生的。在民族宗教学的研究中,我们研究的成果常常具有比较强的"地方性",如何实现经验的特殊性与知识普遍性的对接,需要用科学精神解读中国宗教文化的智慧。  相似文献   

10.
人类自我概念的心理表征在心理学和哲学有深入的研究,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东西方文化自我概念的结构差异。近年来神经科学借助脑功能成像开始研究自我相关信息加工过程的神经机制, 并探讨是否存在文化特异的自我概念的认知神经表征。跨文化神经成像研究表明自我概念在知觉水平和人格特征表征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 本文综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跨文化和文化启动神经成像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自我概念表征文化差异背后的神经机制。这些研究推动了文化神经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孟维杰 《心理科学》2015,(3):757-761
认知科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符号范式、联结主范式和具身认知范式的演变。认知心理学范式演变折射出认知心理学研究方式转变和对人的心智探索的深化,同时也反映出关于身心关系实现了从传统的身心二元对立到当下身心一体论的超越;对其文化反思是引领心理学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进程更趋合理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文化转向中的方法论难题及整合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霍涌泉 《心理学探新》2004,24(1):12-15,30
近20多年来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研究基本上扫清了许多外围障碍,但也暴露出了一些深层次的发展难题,如心理学的文化研究在实现科学观的转变过程中如何避免限制与泛化之问的矛盾:人类文化心理的普适性与差异性关系难以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得到有效实现;后现代及全球化文化背景下加剧了心理学的对立与分歧。求得这一难题有效解决之关键在于改变滞后的科学观.深化阐述性与规范性心理文化层面研究的理论力度。  相似文献   

13.
14.
包开亮  霍涌泉 《心理科学》2012,35(5):1272-1279
从认知神经科学面临的三个挑战--(1)神经科学是“还原” 的,不能完全解释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2)认知神经科学无法真正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3)认知神经科学只能揭示出神经事件与认知活动或行为活动的相关性--入手来讨论其心理学理论价值,阐明认知神经科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及主流趋势。同时指出,认知神经科学只是心理学学科门类中的一种,它能解决的问题也只限于特定的范围,对它要有科学理性的认识和定位。  相似文献   

15.
试析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01,34(3):79-84
西方心理学正在展现出对文化影响日渐增加的关注。这种文化转向既有科学哲学和历史的原因,也受到世界范围内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的影响。文化转向的主要表现是:(1)对心理学自然科学模式的反思与诘难;(2)多元文化心理学的兴起;(3)跨文化心理学面临的批评及其转变;(4)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分支领域对文化影响的关注。作者认为,文化的转向对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积极心理学正在经历着从闲庭信步到临渊而立的转向。这种转向,既凸显了主流心理学面临着来自以积极心理学为代表的新兴势力的挑战与压力,同时,也表明积极心理学自身暴露出的短板与局限,以及由此向文化寻求支持的一种诉求,更是为寻求破局而作出的努力。可以预见,积极心理学将会以脑认知革命到来为契机,不断理顺积极心理、脑和文化环境三者关系,实现对心理学范式变革的显著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认知科学”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其维 《心理学报》2008,40(12):1306-1327
以计算隐喻为核心假设的传统认知心理学以及联结主义心理学均不能克服离身心智(disembodied mind)的根本缺陷,当代认知心理学正面临着新的范型转换。以具身性和情境性为重要特征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将日受重视,并促使认知神经科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者认为在身心关系上应该坚持生理只是心理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的立场,克服生理还原论的危险;应该重新审视基于二元论的生理机制这种说法;心理学传统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有可能在第二代认知科学强调认知情境性的基础上达成某种融合;第一代认知科学对意识的研究是不成功的,因为对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研究不能代替意识的研究,同时还应避免以意识内容的研究取代心理学研究的倾向。第二代认知科学中的动力系统理论关于变量(因素)之间的偶合(coupling)关系完全不同于变差分析中的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其动力系统模式可能更有助于破解意识的产生(涌现)之谜,并引发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变革新潮。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将启发人们对身心关系、生理还原论、意识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人工智能对心智完全模拟的可能性等重大问题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8.
We selectively review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y of time during the past 125 years, starting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irst English-language psychological journ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A number of important articles on the psychology of time appeared in this journal, including the widely cited early article by Nichols (1891). The psychology of time is a seminal topic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and although it entered a phase of decline and even moribund neglect,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have seen a prominent renaissance of interest. This renewed vigor represents the rebirth of the recognition of the centrality of the psychology of time in human cognition and behavior. Our selective overview highlights a number of strands of progress and how they have helped lead to the present, in which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time and timing in the brain is one of the most fervent and fertile modern areas of brain research. We also discuss some remaining challenges and potential lines of progress.  相似文献   

19.
认知心理学以实验法为其方法论基础,着力对人类的认识过程进行模型建构。然而,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其创立者奈塞尔就对心理学的实验范式感到不满,转而寻求心理学的生态学效度。心理学中对实验法的推崇源于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成功。而实际上,物理学在20世纪初遭遇了实验法所带来的困境。受制于实验法的种种局限,当代认知科学逐渐放弃了方法论的沙文主义立场,接纳了来自语言学、哲学、神经科学等多领域、多视角的研究策略。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人文科学的性质,因此同样需要采用多重研究手段和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笃信实验法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20.
彭运石  李璜 《心理科学》2016,39(5):1275-1279
说明心理学以心理、行为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发生机制的说明为己任,其发展先后呈现出心理-心物关系的说明、刺激-反应关系的说明、认知心理-神经机制的说明、进化心理机制的说明等形态,在方法论上则带有鲜明的科学主义特征。它致力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研究,构筑了作为自然科学的心理学样态,与理解心理学一道推动了心理学的独立、成熟。未来心理学还需摒弃蕴含于说明心理学与理解心理学之中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确立心理学的整合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