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异常是指人的性心理以及性行为由于种种原因而失去常态。在青春期,个别青少年由于性心理畸形发展而导致种种性变态行为,虽然人数不多,但对个人身心及对社会的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2.
饥饿、性与母性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96级博士生(210097)郭永玉一、饥饿古人说:民以食为天。人要维持生命,就要吃饭,而吃饭是因为饥饿。饿了想吃,吃了就不饿,饥饿动机或饥饿驱力(hungerdrive)是进食的原因,似乎是常识。但仍有几个问题需要探究...  相似文献   

3.
性梦无罪     
在广告公司上班的小陈因为常做性梦而认为自己被“狐狸精”缠身,整天胡思乱想,晚上不敢睡觉,结果导致神经衰弱和严重失眠。 这名23岁的未婚男青年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语,也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最近一段时间,小陈经常做性梦,梦见的“情人”都是他身边的邻居、亲  相似文献   

4.
研究试图考察5~9岁儿童对梦的可控性的理解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以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测查了5岁、7岁、9岁各36名共108名儿童.访谈内容包括四个故事情景,故事的主人公想梦到或不想梦到某事物.其中两个故事情景带有正性或负性情绪色彩,其余两个故事情景带有中性情绪色彩.要求被试判断主人公是否会梦到该事物,并给出自己的理由.研究结果发现:(1)9岁儿童比5岁、7岁儿童更好地理解梦是不受个体意愿控制的心理过程;(2)5岁儿童倾向于认为负性情绪且不想梦见的梦较中性情绪且不想梦见的梦更容易被控制,而7岁、9岁儿童则不这么认为.这些结果说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逐渐认识到梦是不可控的心理过程,而且5岁儿童认为负性梦更容易控制.  相似文献   

5.
我自小就常一个人孤独的静思,不爱说话,或许是因为父亲管教严厉的缘故。但一定是我有这个因,所以才能得这个果罢。小时候,我常梦见自己在满目黑暗的荆棘坎坷中踌行,梦境每次都是这样,心中不觉有点儿恐惧,不知世上是否真有一条这样的路让我遇上。每次醒来,我都呆呆地尘在小椅子上,看着那大门缝里漏进来的一束束下午的阳光,很久很久,忽地觉得地上那几条光亮的长条一下子很远很远,一下子又很近很近。唉!那可怕的梦境令我终生难忘,解释不通,那虚无飘渺的阳光使我有了人生无常的思想萌芽。渐渐长大,那样的梦很少做了,以至于无梦…  相似文献   

6.
严锡禹 《天风》2017,(7):25-26
徐光启首次接触传教士是在1596年,他路过韶州,见到了郭居静,稍作交流.1600年,徐光启赴北京应试路过南京,拜会了利玛窦.利玛窦的博学给徐光启留下了深刻印象,徐光启称他为“海内博物通达君子”.据说,徐光启与利玛窦交谈后,当晚就做了个梦,梦见一个圆圆的堂屋中,设有三个台,其中一个台上有像,另外两个没有.徐光启不知道梦的含义,十分迷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逆性与顺性的内在紧张 )来讨论荀子的人性论。逆性的思想主要表现于《性恶》一篇。但是 ,荀子的人性论思想不仅表现于此篇中 ,而且还表现于其他篇 (如《礼论》、《王霸》等 )。本文认为 ,在《性恶》以外的诸篇中 ,荀子有明显的顺性思想 ,从而意味着性不恶。针对一般论者只局限于《性恶》一篇来考察荀子的人性论 ,本文强调他篇的意义。本文还试图从几种路子来解释荀子人性论逆性与顺性的紧张 ,并把他的性恶论与韩非以及西方的性恶论略作比较。  相似文献   

8.
毛国民  张梅 《管子学刊》2024,(1):102-113
朱熹人性论属于一性还是二性,学界多有争议。如要把握此争议的关键点,首先,必须既立足“理气”关系论分析朱熹人性论内涵,又要立足宇宙论或本体论、事实或价值取向等角度,去梳理心学派、气论派以及理学后学对人性论的争议。其次,魏校人性论“两个路向”可作为一种分析视角,即“生之谓性”路向,将“性与习对”,从存在论、事实层面来界定人性,形成人性论发展史的第一传统;“天命之谓性”路向,则“以性与命对”“性与天道对”“性与人道对”,从实践论、价值层面来界定人性,从而形成人性论第二传统。在把握这两个关键点的基础上,再分析一性或二性观点分歧的缘由,并在“理气不离不杂”“性即理”语境下阐释朱熹人性论。阐释结论是:朱熹人性论兼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一而二二而一”观点,绝非“一性或二性”的机械划分。  相似文献   

9.
一位女士说,她晚上一睡着就会做恶梦,不是被人追杀,就是掉下万丈深渊,尽是些吓死人的梦,白天则精神不振,疲乏无力,工作效率严重下降。 一位男士说,一段时间来,他常常做性梦。有时,会梦见与一些认识的女孩上床,最终导致遗精。过后,自己总觉得很內疚,特别是白天见到那些梦中的女孩时,更有一种自责和对不起人家的感觉。 梦是什么?人类自从对万物的性质产生了兴趣,就一直对梦的奥秘大惑不解。自远古以来,梦就一直是人们在努力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自古至今都对梦现象加以重视,多少个世纪以来曾有过无数种解释梦的起因和意义的理论,但是  相似文献   

10.
香菱是《红搂梦》中一个丫头,有点“一根筋”,众姐妹都笑她呆。然而,就是这个呆人在黛玉和宝钗的调教下,很快写出了一首好诗。这虽属小说情节,却很有几分值得人思考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聪慧五法     
在维吾尔族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故事。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将他的牙齿全拔光了,惊醒后心中很不痛快,一直到天亮都未能再入睡。上朝后,皇帝便把梦讲给群臣,问何人能解。丞相为显示自己,抢先说:“这个梦预兆陛下全家人将比陛下先死。”皇帝听了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斩首。阿凡提灵机一动,说:“这梦很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六书(续三)达浦生著第四章伊斯兰教之东徂粤稽伊斯兰教,自阿拉伯东徂而来中国,已有千百年之历史,惟关于来自何时?始来者何人?来华何为?人各言殊,惜无一真确史料。虽回教丛书中有《回回原来》、《西来宗谱》二书,然所载多有不确,亦不足为凭,且文辞粗俗,...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六书(续三)达浦生著第四章伊斯兰教之东徂粤稽伊斯兰教,自阿拉伯东徂而来中国,已有千百年之历史,惟关于来自何时?始来者何人?来华何为?人各言殊,惜无一真确史料。虽回教丛书中有《回回原来》、《西来宗谱》二书,然所载多有不确,亦不足为凭,且文辞粗俗,...  相似文献   

14.
尹兆坤 《哲学研究》2023,(10):96-105
现象学在开端时期就要求成为第一哲学,并且这种要求也贯穿于整个现象学运动,是现象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胡塞尔的直观原则、海德格尔的存在原则、马里翁的被给予性原则、费加尔的空间性原则,都是对现象学作为第一哲学的争论之表现。其最新表现是马里翁与费加尔对于现象学最终原则的争执。本文以被给予性与空间性为参照,考察两人的理论中何者可以作为现象学上的最终原则;或者不存在最终原则,高于现象学作为第一哲学之现实性的,是现象学作为第一哲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两年前,有位老学长告诉我:“你要懂得老师,要去读他的涛,而且要同参禅一样,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再三来回的诵读,或许才得有几分的共鸣:诗是南师的心声,诗也最容易透露一个人的见地、思想、  相似文献   

16.
庄子说梦     
正庄子说梦,直指人生现象背后的荒诞性,以此拨开生命的本真性,让我们从虚无回归存在。庄子说梦,时而直白,时而婉转;时而风趣,时而冷峻;时而轻松,时而沉重。如若扣铃,轻扣之,清脆悦耳,沁人心脾,荡气回肠;重扣之,雄健浑厚,醍醐灌顶,发人深思。庄周梦蝶一天夜里,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跹的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飞舞,翅膀敲打空气,演奏出极富旋律的天籁之曲。梦中的庄子,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突然,一阵响声惊醒了他——原来是  相似文献   

17.
天使的回答     
健康、爱、快乐、幸福、财富、荣誉、声望、智慧以及成功,这些无疑都是一些美好的“东西”,是世人孜孜以求的。可以说,没有人不渴望能拥有它们。就有一个人,想健康、爱、快乐、幸福和财富……都快想疯了。这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走进了一家新开张的商店,更令他欣喜若狂的是、柜台后面站的竟然是一个天使!  相似文献   

18.
《佛教文化》2009,(4):72-78
净因法师:目前我想说的是,如何把学术的更专业化。不要把很多大众的东西混进去,因为它本身的价值很重要,一般人看不懂没关系,作为一种数据保存,有研究价值。这是很正常的。不过这个副刊或是心灵版,在国内的空间实在太大了,佛教的资源很多。大家只看到有形有相的佛教资产,无形无相的佛教资源注意的人不多。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认受问题。倒过来说,灵山、海南三亚、法门寺公园花了大量的资金去开发佛教资产,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佛教的力量。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大家都意识到佛教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资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个契机,谁抓住谁就会走到前面。  相似文献   

19.
梦的年龄     
梦也是有年龄的。 人不同,思不同,年岁不同,梦亦不同。据说,如果一个人活到60岁,那他将有5年的梦景回味。“他徘徊在婴儿的梦里。婴儿梦见了母亲的歌声、乳汁、胳膊和胸膛”。“他徘徊在老人的梦里。老人梦见了骏马、青草、角力和摔跤”。(严文井《阳光》)也如日本禅僧上衫谦信所云:“四十九年一睡梦”,“岁月只如在梦中”。梦幻,伴随着人生的风风雨雨。 那时我才十六七岁,才开始爱上清诗丽词,  相似文献   

20.
如果把社会比作舞台,那么,有人站在前台,有人隐身幕后。站在前台的人都会一举一动引起注意,都较隐身后台的人为多。用中国话说叫做“出风头”。传统的观念中,出风头即有显现自己,自我夸张、自我膨胀的含义,仿佛是不太应该做的事。也常听人说:“我这个人最不喜欢出风头”,意思简单明了,那是表示情愿默默无闻地生活,不愿谁人注意到他的存在。这样对待生活的态度,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多会觉得这是个有德性、有修养、与世无争的人,要赞美一声淡泊清高。事实上,站在前台“出风头”或躲在后台谈泊清高,并无好环高下之分,主要是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