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学诚 《法音》2007,(6):19-28
诸位得到了人身,愿意学习佛法,甚至出家修行,是具备了相当好的暇满!怎样让我们的暇满人身发挥作用呢?那就要深入地学修佛法。如《出曜经》说:“人  相似文献   

2.
我们初学佛的人,应该怎样学习佛法、怎样跟上国家的形势、怎样做好一个佛教徒,是每个初入佛门的人必须认识清楚的问题。我觉得学佛就应以佛陀教导的信愿行作为自己信仰生活的重要基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原则为指导,世法与佛法融为一体,把爱国爱教的宗旨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3.
妙华 《法音》2002,(8):30-33
佛法的认识论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人生宇宙的规律,其中对于“苦谛”的体认,可以说是佛法认识论的基石。对于人生是“苦”的分析和对于“苦”的原因的解释,在佛法修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是学修佛法、出离解脱的基本理论依据。随着现代佛教文化思潮和修行方式的多元化,尤其是禅学和禅修方法的广泛传播,“快乐”、“轻松”、“自在”、“解脱”等概念出现的频率不断增高,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甚至于浊世“乐不思蜀”。因此我感到对佛法“苦圣谛”有重新确认的必要。苦具有逼迫性,是众生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来考…  相似文献   

4.
我的判教观     
济群 《法音》2009,(5):22-26
本文以皈依、发心、业果、戒律为各宗共同的修学基础,以解脱为三乘佛法的核心目标,以菩提心为大乘佛教的不共教法,以净土法门为方便之道,为学佛修行的后保险。这一定  相似文献   

5.
学诚 《法音》2004,(4):3-9
很有缘份,能与大家一起探讨佛法。诸位从全国各地来到莆田广化寺,虽然所走的路程不一样,但“条条道路通长安”,目的地是一样的。我们发心学佛也是如此。念佛、诵经、持咒、参禅等等,这些仅仅是方法上的不同,目的皆为圆满菩提;八万四千法门,行门虽然很多,宗旨不离究竟成佛。那么,应该怎样信佛学佛、修行成佛呢?第一是生清净心,第二是起决定解,第三是修真实行。一、生清净心一般说来,善男信女到寺院里来烧香、拜佛、参加法会,通常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因为寺院里的环境很好,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殿宇庄严,梵呗悠扬;觉得出家人也很好,心地善良,性…  相似文献   

6.
<正>《学诚法师文集系列》一套8册于近期出版,这是学诚法师第一套系统而权威的文集著作,辑录了他发表在杂志上的论文、出席国内外宗教会议的发言和在访谈节目中的谈话。首批3册分别为《信仰与对话》《和合与愿景》和《责任与担当》,主要揭示佛教文化的时代价值,乃佛法之"用";次批5册分别为《佛法与人生》《智慧与成功》《修行与念佛》《持戒与觉悟》和《出家与修道》,主要阐释佛法学修的次第精要,是佛法之"体"。  相似文献   

7.
石头希迁禅法及石头肉身在石头希迁及曹洞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吴立民石头希迁及曹洞禅学术研讨会诸缘具足,取得了圆满成功。我想从禅门修行的角度,谈谈石头禅法,以及石头肉身的问题。(一)我们研究佛学,学佛是第一性的,佛学是派生的。佛法的禅是为了了生死、解决...  相似文献   

8.
《法音》1992,(9)
加行,指正式修行前的必要准备。佛法中各种修行道,都有其加行为前提。如不修加行而进入正行,由于根基不固,因缘未具,必多障难。对于初学佛的人。如欲得佛法的实益,必先修习大乘显密诸宗共同的加行,佛日在《大乘根本加行论》中归纳为坚固净信、发菩提心、得正知见、忏罪积福四条,并进行了深入讨论,可作为初学佛者学修的指南。  相似文献   

9.
陈勇 《宗教学研究》2007,(1):198-200
《大乘起信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为世所公认。从佛法修行的角度来看,《大乘起信论》包括了佛法修行所需的信、解、行、证、果,可谓大乘佛法修行之宗纲,对修行具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宝贵的。人的生命究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认识人生的真相?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怎样看待人生的苦乐?怎样让人生过得有意义?怎样充分发挥生命的价值?这些既是世间法的问题,同样也是佛法的内容。它关系到一生的大事因缘,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89,(2)
主编法师: 佛陀要求每个佛教徒不但自己学修佛法,还要求自觉觉他,直至觉行圆满,让尽可能多的人闻到佛法,得到利益。他的一生都在宣扬佛法中度过,临入灭时,还为最后一个弟子开示佛法。  相似文献   

12.
编后语     
《法音》1994,(6)
学修佛法者,当知教祖释尊所说佛法的根本大意。自释尊成道以来,转法轮四十五载,那时所说教法有华严、阿合、方等、般若、法华汉第五时,言教洁如烟海,为究其根本,给信众以学修之航向,吴信如大居士在《佛法之根本和教法之分类})一文中极为明晰地阐述了佛法的根本及其三重关系:佛法依四谛为根本;四谛又以三学为根本;而三学之根本,又在般若。佛法之根本虽同出一辙,但分演繁多,文中还就释尊所说的教法作了八大分类。这对学人在总体上对佛法有一明晰的把握,无疑具有极大的研益。我国的翻译事业,自翻译佛经始。从东汉至今,译经事…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7,(1)
<正>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大部分的佛教徒修禅宗和密宗,修净土的相对比较少,认识净土的人也不多。很多人对净土法门有一些误解,认为单靠念佛往生是迷信。感觉上净土法门似是知识水平不高或年长佛教徒的修行方法。很多朋友问我,你是科学家,亦是大学校长,为什么信佛?更为什么去修净土?  相似文献   

14.
谈报恩     
佛法是讲报恩的。在理论上,报恩是佛教大乘菩萨道的一项重要教义;在实践上,报恩是菩萨用心修持六度的一个重要法门。学佛必须报恩,报恩需要学佛。为什么说报恩是大乘菩萨道的一项重要教义呢? 大家都知道,佛法的根本教义,可以概括为“缘起性空”,缘起由于业力,性空便是般若。缘起也名缘生,缘谓众缘,是托他为由的意思;生谓生起,是由此出生的意思。缘起缘生,就是说世间上的万事万物——一切万法,无不因缘而起,莫不由缘而生。所以说“法从缘起”、“缘缺不生”。正因为万事万物是由众缘会合而生的,所以任何事物都没有独立自在自作主宰的自主性——佛法名之为无我。正因为万事万物是由众缘会合而生的,所以任何事物都是要变化的,都没有常一自在持久不变的永恒性——佛法名之为无常。无我无常,即无自主性无永恒性,就是性空。  相似文献   

15.
广霖 《法音》2012,(8):44-48
现代修学者的差别相我们知道,对于已然觉悟的圣者来说,世出世间一切所行都是在行愿,然而在诸学人中,毕竟都还在凡(在圣至少已经无学、而不再是学人了,这里不谈示现),在凡就不是一句放下就可以彻底解决的,就会有了种种方便、种种法相。当然从最本质上说,学佛是让我们觉悟、了脱生死的,但我们就可以此不顾世间亿万生灵、什么都不做了吗?当然不能。药师佛用治病救人接引众生;以算命为业算邪命,但如果做为接引众生起信的方便呢?这个就要看发心,看你发的是贪心还是菩提心,以佛菩萨的心肠入世,世间法就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以凡夫心度量佛法,一切佛法都是凡夫法。在了解佛教不深的人眼中,可能认为烧香礼佛、诵经守戒、吃素行善就算是学佛人了,其实这些最多行的只是人天善法,当然这也很好,种善因得  相似文献   

16.
林恒 《法音》2006,(9):32-32,33,34
佛教的信众由两部分人构成:一是出家弟子,二是在家弟子。在家弟子就是居士,居士在中国原指隐士,在印度原指有德有势的大富长者,后来佛教借以指在家的佛教信徒。今日佛教的居士有广狭两种意义,广义指一切同情、敬重佛教,到寺院来参礼的人都可尊称为居士,狭义指已经拜过师,皈依了佛法僧三宝的在家信众。居士修学佛法虽然不像出家弟子那般严格,但也要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和很好的人生规划,这样才能保证学佛道路的正确性与实践的可落实性。在家弟子学佛的基本信念用一句话代表,那就是:以人为本,立足人间。什么是以人为本,立足人间呢?具体说来,它涵…  相似文献   

17.
仁得 《法音》2009,(4):48-48,49
大家来此共同修学佛法,实是难能可贵的殊胜因缘,现在来谈学佛的重要。释迦牟尼佛是已成正果之佛陀,他明白了解一切宇宙人生及大自然的道理,故此来  相似文献   

18.
印顺 《法音》2005,(8):23-27
生 “解脱生死”,是修行佛法的根本问题,所以“了生死”、“了生脱死”,成为中国佛教界的一般论题。然而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大家似乎并不想正确的去认识,所以不免有以讹传讹的传说流行。  相似文献   

19.
一、密宗前行修法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183;普贤上师言教》是一本非常著名的藏传佛教典籍,是宁玛派修行佛法所依据的重要经典,是开始修行所必须的基础课程和重要的修行教法,也是一切密法修行的基础,其内容包括藏传佛教各个教派修行的重要理论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美国及北约的导弹炸毁我国驻南大使馆,三位中国英雄血洒南国,引起全国人民的激愤,示威游行中见僧伽队伍,香港有人议论,怎么出家人也卷入是非?况且是见血的事,抗争的事,激烈的事,如何契佛法,契戒律,契修行?恐怕一些居士及出家人都有此疑问。《佛教文化》约笔者行文,谈点看法,与大家商榷。佛法不离世间,但世间法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小道理者,独善其身;大道理者,兼善天下。但小大不二,因小能见大,大又摄小。如出家人常说,生死事大,这是就个人修行言;但同样生死事小,这是就家国言、天下言、佛法言。一座寺院,有低眉菩萨,又有怒目金刚,低眉菩萨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