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9 毫秒
1.
先验对象是感性直观杂多具有概念的统一性的先天根据,康德也称之为纯粹知性的客体。比较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两版中关于先验对象的有关论述和修改,在第一版中,康德把依据概念的统一性和意识的统觉的统一性等同起来,先验对象作为感性杂多统一性的根据,不仅包括知性概念的一种纯粹运用,也包括先验主体,由此,这一概念的内涵比较模糊。在第二版中,康德并没有真正删除这一概念,而是用消极意义的本体取而代之,这一修改不仅取消了先验对象与先验主体的同一,同时也使先验对象的内涵得以明确。  相似文献   

2.
舒永生 《世界哲学》2005,(3):101-106,110
范畴的先验演绎是《纯粹理性批判》中最重要、最难懂的部分,也是在第二版中作了最大修改的部分.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第二版先验演绎给予解释性的说明,一说明了先验演绎的内涵、必要性及其困难;二阐述了先验演绎的展开,分析了先验统觉是综合的统一性与分析的统一性同一的根据,还有先验统觉如何借助于先验想象力从而使得认识成可能;三提出先验演绎带给我们的启示和留给我们困难.  相似文献   

3.
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与《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伦理学有两次不同的先验演绎。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这一先验演绎是康德论证"一项定言命令式如何可能"的关键环节。而在《实践理性批判》,康德否定了先验演绎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将其归咎于我们无法对自由理念作出理论阐明。然而,作为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的替代方案,《实践理性批判》的"理性事实"并不令人信服。本文将考察两版演绎问题,进一步重构一个新的先验演绎,它将以《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的演绎为基础,通过"目的王国"概念联结道德法则与理性存在者;《实践理性批判》的"敬重情感"可以为这一新的演绎提供情感意义上的动机。这将形成一个《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与《实践理性批判》互补的解释,目的是通过构建新的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尝试阐明康德的道德法则如何可以运用于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4.
通过讨论海德格尔对康德先验想象力概念之批判的核心,文章强调海德格尔所理解的康德的"想象力"概念首先不是一心理学、人类学意义上的,作为一种心理、心智能力的"感性创作能力",也不仅仅是一先验哲学的,即既独立于感性经验,而又使得任何科学的经验认知成为可能的认识论意义上的"先验构想力量"。相反,相比较前两者,它更是一种渊源性的"奠基力量"或在存在论上"更为源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先验对象是康德哲学的重要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的A版中,它有内在的歧义:一方面是先验统觉的思想物,另一方面又被视为物自体。在B版中,康德只将先验对象当作物自体,取消了前者在A版中的歧义。但从批判哲学的整体来看,两者在含义上并不等同。前者只在理论哲学中出现,后者还有实践哲学的用途。另外,先验对象概念的歧义性使得它与先验统觉的关系也须作二分的解读。它作为先验统觉的思想物,两者有一致性;作为物自体,它们就不相关,真正与物自体相关的是自在主体。  相似文献   

6.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将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分为形而上学演绎和先验演绎,从而实现了对"真理的逻辑"的论述。与此相应,康德在对纯粹理性概念所进行的演绎也隐含了这一演绎结构,即纯粹理性概念的演绎同样分为形而上学演绎和先验演绎两部分。其中,形而上学演绎旨在分析理性自身的能力,以便从中探寻纯粹理性概念的起源;而先验演绎的目的在于使我们能够正确地把握和使用纯粹理性概念,以免陷入"先验幻相"中。在康德看来,通过对纯粹理性概念所进行的演绎,不仅能够阐明"幻相的逻辑",也能够揭示人类理性的最终意图,同时又标志着纯粹理性批判的完成。因此可以说,对纯粹理性概念所进行的演绎不仅是康德知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关系到他的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康德提出用先验时间图型作为范畴运用于经验性直观的感性条件,但没有提出先验空间图型。鉴于此,很多学者认为,必须再另外增加先验空间图型来说明对象中的空间关系的形成,并断言康德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以及《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的增补内容中暗示了这种空间图型论的想法。然而笔者认为,对象中的空间关系的形成可以借助量和质的范畴的时间图型来说明,因此空间图型是不必要的。并且,由于知性无法与空间发生直接关联,因而无法形成所谓的"先验空间规定",所以空间图型也是不可能的。而《基础》以及《批判》第二版的增补内容,也绝非所谓的空间图型论。  相似文献   

8.
卢春红 《哲学研究》2015,(2):67-76,128
本文综合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中有关"反思"概念的不同论述,主要分析了康德反思概念的三个不同层面内涵,即反思概念与主体的关联,先验意义上的反思以及反思性的判断力,由此显示出康德反思概念的独特之处:其运思时的由感而思的特性。这一特性,不仅让康德的反思概念与黑格尔的反思概念有了不同的指向,还显示出其对当代西方哲学的意义。这同时也意味着,当反思概念与判断力相关联,与感性的角度相关联,从而通过自身进入主体之时,它也是通过自身走出了主体,进入生活世界之中。由此,反思概念就指向了对自身的消解。  相似文献   

9.
潘卫红 《世界哲学》2016,(4):52-60,160
笛卡尔式的唯心论怀疑外部对象的存在,贝克莱式的唯心论否认外部对象的存在。康德从其先验唯心论的立场出发,认为外部对象只是一种显象,并在证明外部显象的现实性的基础上驳斥了唯心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版中对唯心论的驳斥是一致的。如果从康德自身的立场来看,这一驳斥也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
D.H.Chandier张康德对<纯粹理性批判》中“认之为真”(“F让rwahrhalten,,)的说明》 0.A.Johnson《怀疑主义与理性的面貌》 G.Sch6nrich、作为先验论证问题的绝对规则概念》 w.Schwarz《康德—早安或晚安了先验哲学之科学的特点与命运》 第九部分《纯粹理性批判》的有关问题I G.Bilek《论理性批判的可能性问题》 Ch.A.Corr《<纯粹理性批判》和<导论)的关系》 N.Fischer《上帝的存在和作为肯定的存在·论康德的形而上学批判的结果》 W.HOgrebe《作出论断的原初乐趣》 D. Long《<批判,与康德体系的完成》 R.Maliandi《从理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辩证论"中,康德首先论述了理性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幻觉——先验幻相,此后他又讨论了基于先验理念所进行的三种辩证推理,其中谬误推理便是基于"我思"这一主观条件所发生的。然而先验幻相和谬误推理间存在的一个文本解释上的困难是:康德对谬误推理的批判与他关于先验幻相的说明之间似乎并没有清晰的联系。对这一困难的解决相关于对理性的主客观原理、先验幻相的不可避免性、谬误推理中的范畴误用等问题的处理,在此基础上,谬误推理才能够被解释为是以先验幻相为前提的,并且其本身是可以被消解的。  相似文献   

12.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声称:我们对美的判断,不同于对快适和对善的判断,既不带有、也不激发利害或兴趣。本文通过解决学者们提出的三点挑战,证明康德该理论的正确性。笔者在文中联系《纯粹理性批判》的"三重综合"学说,揭示审美之无利害性的先验依据,即想象力之再生综合。在此基础上,笔者主张鉴赏判断以其"无所谓实存"有别于感官判断,又以其"不依赖概念"有别于道德判断。虽然在经验层面上,我们期望审美客体的继续实存、以保留其在心灵中的鲜明表象;但在先验层面上,我们对美的愉悦完全不激发兴趣。这样一种无关于欲求能力的愉悦,指向了我们理论理性的追求及其与实践理性的终极统一。  相似文献   

13.
戴继诚 《现代哲学》2001,1(3):83-86
“纯粹概念图式”说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内容。“图式”一词有许多种不同译法,如“范型”、“构架”、“范式”、“图型”等,它指一种由时间表现出来的结构,但这一结构是“先验”的,它与经验的图象,尤其是心理学上的“意象”(image)有很大的不同(详下文)。康德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知性纯粹概念”如何运用到感性直观上去的问题。按照康德的理论体系,纯粹知性概念——范畴是先天的,它来源于思维主体而非经验。他写道:“先验分析论乃将吾人所有之一切先天的知识分解为纯粹悟性自身所产生之种种要素。在分析时,首先应注意以下主要四点。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纯粹理性批判》的研究存在着忽视、甚至是无视"先验方法论"的现象。作为与"要素论"相对应的第二大部分,"方法论"阐发了将此前"批判"的结果建构起理性大厦的基本原则,因而构成了整个批判哲学的"总纲"。作为"方法论"的核心,纯粹理性的"戒律"和"法规"与理性的两大立法(自然的立法和自由的立法)直接相关,因而关系到对《批判》的根本任务、康德形而上学的目标与建构、乃至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5.
对于数学来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部分对时空观念进行先验研究的意义在于,此框架不仅可以为现实的数学成就提供一种哲学辩护,而且还确立了某种主体性的认知结构对于数学结构的奠基关系。康德之后的一些哲学家对其数学哲学的批评某种程度上来源于对感性论与数学关系的误解,但康德本人也有一定责任。先验哲学可以从认知主体的角度为数学的实际形态提供某种必要性的解释,这条进路直至今日仍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纯粹理性批判》通常被看做是认识论的著作,海德格尔则对此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纯粹理性批判》的主题是存在论。[1]毫无疑问,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纯粹理性批判》有其合理性,因为它的主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一先验哲学的总问题,而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  相似文献   

17.
陆丁 《世界哲学》2005,24(4):60-68
本文是对赵汀阳在《论先验论证》(《世界哲学》2005,3)中为先验论证所提供的逻辑模式的一个讨论和修正.通过对康德的先验演绎以及笛卡儿的我思论证进行逻辑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个以"归入条件"为基本特征的先验论证模式,并以这个模式为基础,对先验哲学的"演化历史"做了初步的总结,同时在最后也对先验哲学与"古代哲学"之间的差别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想象力是一种兼具直观和综合、接受性和自发性、再生性和生产性的自由的创造能力,它在康德的理论判断、审美判断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拒绝了想象力及其图型在实践判断中的居间角色,转而用知性的模型作为沟通道德法则和具体行为的桥梁。虽然想象力在实践判断中不再发挥中介作用,但是在实践判断中仍然有想象力的综合活动,而且在道德法则与自然法则的象征关系以及准则普遍化的过程中,想象力的作用都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9.
董尚文 《世界哲学》2009,(3):116-123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因罗马天主教延的号召和支持而不断出现的新经院哲学本质上是传统托马斯主义的复兴。麦利切尔首创的“先验托马斯主义”是新经院哲学中既引人注目而又倍受争议的一种新思潮,它致力于托马斯主义与康德先验哲学的对话,并努力将两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从而对托马斯主义进行了先验转向之处理。本文在介绍先验托马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麦利切尔对知识论进行的历史检视和方法论反省的基础上,重点阐述麦利切尔在知识论上对托马斯的形上批判与康德的先验批判进行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20.
陈志远 《现代哲学》2005,1(1):111-120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问题。可能性问题是先验真理问题,而综合正是回答先天综合判断真理问题的关键。本文对康德综合概念的四重含义进行了考察,它们是逻辑学的综合概念、认识论的综合概念、方法论的综合概念、存在论的综合概念。本文对相关的分析概念进行了连带的考察,但是同时指出综合概念是整个批评的基石和线索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