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次案例主要采用催眠疗法,并结合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对个案进行了心理问题的矫正,尤其是将系统脱敏和认知疗法融入到催眠疗法之中,在对求助者的心理进行整合式治疗后,其睡眠状况明显改善,精神状况得到提高,抑郁情绪消除,焦虑程度显著降低。再次进行问卷自测后分数明显下降,该咨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心理治疗整合是指试图超越某单一心理治疗流派的局限,借鉴其他流派的优势,对各种不同的治疗理论和方法持包容和开放的态度的一种当代心理治疗取向.心理治疗整合主要有四种模式:技术折衷、共同因素、理论整合、同化整合.整合取向仍是目前心理治疗的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治疗师开始接受整合理念,不仅不同的治疗理论和方法之间需要整合,而且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也需要整合.  相似文献   

3.
自我效能感过低,是现代大学生生活质量不高,学习生活状态不佳的原因之一,本文对运用催眠疗法,在潜意识状态下针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干预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了解催眠疗法对大学生自我效能进行心理干预的影响和作用,本文旨在研究现代大学生在催眠状态下自我效能感的变化,以期为提高自我效能感提供有效的干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身心健康水平的目的。为临床心理咨询师对现代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通过文献查阅法得出催眠疗法能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4.
《医学与哲学》1997年增刊发表了二位先生的大作《论老庄哲学与现代认知疗法》 ,提出 :“认知治疗通常采用认知重建、自我指令训练等方法 ,而老庄哲学中的处世养生之道 ,恰恰是一付缓解精神紧张的清凉剂 ,其中不少内容经过提炼整理 ,都适合于重建认知或作为自我训练的指令。”[1] 之后 ,杨德森先生在他主编的《行为医学》一书中 ,又专辟一节 ,论述“道家处世养生法的认知心理疗法” ,把道家认知疗法与森田疗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应当肯定的是 ,创造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 ,并使之在各种心理疗法中占有一席之地 ,是中国医学…  相似文献   

5.
作为传统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希望可以被整合进入认知心理治疗中.咨询实践也证明,将希望理论与先前基于症状减少策略的认知疗法整合,心理治疗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症状,而且能帮助其建立力量感并增加长期的生活满意度.通过界定希望的概念;将希望模型与相关模型进行比较,最后,提出在认知疗法的不同阶段运用希望理论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悟践疗法与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本土化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其中开本土化之先河的是悟践疗法.从悟践疗法的发展可以了解在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早期特征.悟践疗法的人性主义理论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理论产物,强调人性是由生物性、心理性和社会性三方面融合的全方位、全息的整体.悟践疗法的认知与行为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实践特色.理论和实践证明:悟践疗法具有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心理咨询和治疗离不开对自我的关注, 精神分析、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对自我的关注局限于认知或行为层面, 而新兴的正念疗法填补了对自我身体和感受层面关注的空白。具身认知和具身自我实验, 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也证明了身体、感知觉和认知情绪的密切关系, 及其与自我的息息相关。本文在整合已有心理疗法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一种整体观的自我结构, 即自我是理性(符号机能、认知情绪)、感性(非符号机能、感知觉)、身体(生理机能)的综合体, 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8.
图式疗法也称图式聚焦疗法,是在整合了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客体关系、格式塔理论的有利元素基础上,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性、系统性、创新性的心理疗法.图式疗法包括两个主要的阶段,一是评定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用来识别、评定来访者的图式;二是改变阶段,在这一阶段来访者由消极、适应不良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转变为积极、健康的认知和行动.图式疗法对治疗人格障碍、慢性抑郁症等长期的心理问题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心理疏导疗法是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其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是适合中国人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疏导疗法以"自我认识、自我完善"为主线的个性改造理论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理论产物,其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实践特色.儒道文化对心理疏导疗法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箱庭疗法作为应用心理学一种重要的心理技术,其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均呈现逐渐深化的趋势。它不但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理论技术,同时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心理教育和培养创造力的方法。本文通过对箱庭疗法现状的阐述,分析其理论及实践价值,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加以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心理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反复发作的肠道慢性炎症。其发生除与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有关外,也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精神心理因素可能是通过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细菌黏膜间相互作用和肥大细胞的活性增加等途径导致该病的发生或复发。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可能有利于该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certain the effectiveness of hypnotherapy in treating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by certified psychologist and physicians. The 7 boys and 4 girls were enrolled in a Special Day classroom for hyperkinesis and behavior problems and were being given methylphenidate (Ritalin). Three attempts were made to hypnotize these subjects; however, the group had to be reduced from 11 to 3 and finally, from 3 to a single child to be successful.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from pre- and post-hypnotic sessions was noted.  相似文献   

17.
The long-term benefits of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CBT) for trauma survivors with acute stress disorder were investigated by assessing patients 3 years after treatment. Civilian trauma survivors (n=87)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six sessions of CBT, CBT combined with hypnosis, or supportive counselling (SC), 69 completed treatment, and 53 were assessed 2 years post-treatment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with the Clinician-Administered PTSD Scale. In terms of treatment completers, 2 CBT patients (10%), 4 CBT/hypnosis patients (22%), and 10 SC patients (63%) met PTSD criteria at 2-years follow-up. Intent-to-treat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12 CBT patients (36%), 14 CBT/hypnosis patients (46%), and 16 SC patients (67%) met PTSD criteria at 2-year follow-up. Patients who received CBT and CBT/hypnosis reported less re-experiencing and less avoidance symptoms than patients who received SC. These findings point to the long-term benefits of early provision of CBT in the initial month after trauma.  相似文献   

18.
19.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xperience of working as a Jungian analyst through the various phases of the global COVID-19 pandemic, examin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physical containing space alongside the analyst’s internal mind and how technology can both help and hinder understanding. A number of clinical vignettes illustrate the challenge of communicating over a distance, 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way countertransference phenomena can become re-attuned. Reference is made to mythology and symbols of hope, and consideration given to the meaning and purpose of the pandem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